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强化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

核心提示: 高校进行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以思维创新为先导,重新定位信仰教育;以内容创新为基础,强化凸显信仰教育;以方法创新为支撑,加快推进信仰教育;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全面保障信仰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信仰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教育实效性。

【摘要】高校进行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党员提升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以思维创新为先导,重新定位信仰教育;以内容创新为基础,强化凸显信仰教育;以方法创新为支撑,加快推进信仰教育;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全面保障信仰教育,从而进一步提高信仰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  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新鲜血液和活力源泉,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与此同时,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成长,更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当前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环境复杂多元,信仰困惑滋生。大学生党员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成熟。而伴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一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党员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遗忘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信仰,这对信仰教育提出了极大挑战。

信仰教育方式落后,有力师资匮乏。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信仰教育,主要通过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来开展工作,忽略了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结合,无法让信仰教育和大学生党员的生活、学习产生实际的联系。此外,少数高校开展信仰教育的师资配置不足,也是影响信仰教育的主要障碍。

教育手段单调局限,个体关注不足。当前,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教育手段单调、形式乏味。一方面,个别高校严重制约了信仰教育的改革创新,墨守成规地以传统教育方式教育学生,缺乏多媒体教学、网络媒体教学等新颖手段,使得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方式,按照几乎完全一样的程序、目标和过程照本宣科,缺乏对大学生党员差异化的需求关注和人文关怀,导致大学生党员面对教条化的信仰教育较难引起思想的激荡,感受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育内容空洞乏味,实践教育缺位。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还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材内容陈旧,呈现出空洞性、概念化、理论化的特点,缺乏新颖性和鲜活案例。这些理论教材通常内容陈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难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更罕有现实的针对性,很难解决实际问题,极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和现实需要的分离,使得少数大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同时,高校在对大学生党员开展信仰教育时,往往聚焦大学生党员信仰的构建,而忽略了他们的思想现实和成长需要;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指导,缺乏清晰的教育思路和成熟的应对措施,难以为其遇到的专业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性和建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自觉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强化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应以思维创新为先导、以内容创新为基础

信仰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党员教育的关键内容,承担着引导个人理想、拓展发展空间、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因此,要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出发,重新定位信仰教育,并将之贯穿于育人全过程。首先,要将信仰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党员教育脱离了信仰教育,就失去了信仰的根基,极易流于形式。其次,需将信仰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组织纲领和行为准则。加强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不仅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基层带头作用,还能使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身行为,并利用其角色的示范性和先进性增强周边同学的思想凝聚力和政治向心力。最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硕,要将信仰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创新源泉和发展动力。通过引导大学生党员与时俱进地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速推动信仰教育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活动,这就需要进一步厘清层次,探索建构科学规范的教育内容体系,增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加强社会发展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结合。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是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最根本的任务,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可以帮助大学生党员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将个人发展、使命担当与时代要求相统一,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加强民族文化与信仰教育的结合。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和灵魂。在信仰教育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让大学生党员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对于他们构建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开创信仰教育的新局面。

强化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应以方法创新为支撑、以长效的教育机制为根本保证

信仰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属性较为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教育模式固化的困境,必须要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依靠机制化和组织化来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通过启发式教育方法,在尊重大学生党员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及自主性上,既要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又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完成自我教育。二是在常规党课、专题培训和主题报告之外,可以利用如建军节、党的生日或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主旨鲜明、意义深远、内容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党的光荣历史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增强党性,坚定信仰。三是通过将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高效性,以红色网站等为载体,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仰教育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过渡和融合,来实现对大学生党员立体化的信仰教育。以制度创新为引领,全面保障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在完善理论知识架构之外,还需以长效的教育机制作为其根本保证。一是优化信仰教育的工作责任机制。坚持抓好选拔、考察、吸收、培养和继续教育各环节,一方面,不断创新领导机制,明确领导权、决策权、责任制问题;另一方面,将影响信仰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作为教育的突破口,避免工作真空地带。二是完善信仰教育的全面保障机制。通过持续教育、确保教育时间、明确反馈要求等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信仰教育的系统保障机制,使信仰教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三是夯实信仰教育的基层党建机制。要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构建自主性教育常态化机制、规范性教育常态化机制和实践性教育常态化机制,进一步规范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水平,增强大学生党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切实提升信仰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

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虚无缥缈的、不切实际的,而是和他们自身的理想信念,和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相关的。各高校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要求,把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工作视为高校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的第一步棋,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合理规划大学生的培养战略,加速推进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工作的整体布局。

(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连銘:《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从哪里来》,《学习月刊》,2014年第14期。

责编 /肖晗题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党员   信仰   大学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