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让乡村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核心提示: 当前,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受现代文化影响呈现“进步”“复古”“西化”并存发展趋势。为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建设新农村文化,需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完善地方村级治理体系,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当前,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受现代文化影响呈现“进步”“复古”“西化”并存发展趋势。为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建设新农村文化,需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搭建乡村民俗文化展示平台,完善地方村级治理体系,推进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乡村文化  民俗特征  激发活力  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民俗是依附于各地农村群众生活、习惯、信仰和情感的地域文化风俗,是当代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推介内容。当前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发展瓶颈,随着城镇化进程和民俗文化逐渐没落,一些乡村民俗更面临失传断档窘境。对乡村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发掘,有助于丰富村民文娱生活,激发民俗文化活力,保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振兴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出新特征

民俗文化内容呈现时代新风。民俗文化涵盖社会民生、经济活动、家族传承、习俗礼仪、心理行为等,有着向心、传承特性。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逐步构建完成,新颖、现代、文明的民俗文化形式已成为当前文化主流,优秀传统文化经重新梳理包装后重新焕发神采。乡村民俗信仰上也呈现多样变化,传统封建陋习观念逐渐减少,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随着社会变革、城镇化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一些优秀乡村娱乐民俗面临消失境地。这些民俗娱乐起源于农耕渔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但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使这些传统民俗失去现实生活的滋养,在现代快餐式文化、网络文化影响下,农村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生存不易,多元民俗混杂不利于文化建设,需重新定位整顿梳理,保留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迫在眉睫。

乡村民俗文化功能改变。乡村民俗文化有着广泛凝聚力和认同属性,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乡村民俗文化功能在逐渐弱化,现代文化的强势介入降低了传统文化影响力,也减弱了传统道德礼仪教化作用,乡村民俗有失序化和同质化风险倾向。与过去相比,经济发展带动乡村人口流动加剧,传统村社生活状态正在解体,在减弱村民凝聚力的同时,乡村民俗认同感也被削弱。曾经约定俗成的传统礼仪道德曾长期在乡村民俗中起到道德教化、规范作用,随着社会开放,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西方腐朽文化等消极享乐思想的渗入,传统道德教化功能权威性受到挑战。一直以来,历经传承保留的乡村民俗文化一旦缺少认同,在防御外来文化入侵上就显现出能力不足,有被同质化趋势,乡村文化根基削弱了,对振兴乡村民俗文化将带来严重影响。

民俗文化弱化成因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一体化进程全面实施,社会结构得到重组,乡村民俗文化也在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需要建构、解构和重构,从而直接影响了乡村民俗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发展需求带动下、人口频繁流动导致乡村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传统农村结构和思维方式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受到严重冲击。经济发展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活状态,乡村民俗得到解构,新的乡村民俗又在重构,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和表现带来极大改变。当前,农村生活已告别传统单一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日益开放交融的环境中,各种文化不断介入渗透,使乡村民俗文化呈现多元性。

在乡村文化展现多元文化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特质框架始终被保留,展现出民俗文化特有的韧性,有助于乡村民俗文化发展与生存。互联网技术兴起加速了民俗文化转化,网络颠覆了传统社交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乡村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其形式的多样化改变受到当代人的喜爱,传统民俗固有模式发展必然萎缩,有些难以为继濒临失传断代。乡村民俗文化在受到网络冲击的同时也在重新构建,呈现出新乡村民俗文化特点以适应时代发展。

2017年,国务院、中央办公厅拟定加强保护农村乡土资源新意见,要妥善保护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良性乡村文化生态,激发乡村民俗活力,推广民俗文化自信和价值。从目前情况看,我国乡村民俗发展呈现三种趋势,其一表现为进步文明新气象,能体现农村富裕后的精神面貌。其二是复古、恋旧情节。在国家重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政策下,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利用,传统民俗文化开始在农村生活中频繁展示,受到群众欢迎民俗复古之风再现。其三是西洋化趋势,西方文化在农村有不同程度影响和渗透,国家政府要加强管理,不能以外压内,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在当地的发展延续。

如何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

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建设,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方向。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全民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体系规划,导致一些民俗陋习复燃,西方宗教也借文化建设之机乘虚而入,使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序性和方向性,其责任根源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不善、治理体系不健全有关。因此,激发乡村民俗文化活力,要完善治理体系建设,从组织建设入手,明确政策方向,培养民俗文化带头人,让文明进步的民俗文化在农村扎根。农村基层党委、村委领导要提高民俗文化建设意识,在抓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抓好民俗文化,激发村民对民俗文化认同活力,促进文化资源创新,力争将民俗文化向产品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全面发挥乡村民俗文化价值。

把握文化根基,做好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工作。中国农村民俗文化有着自己特有的属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根基脉络如果离开农村新文化建设,将变得空洞无物,更不会获得农民认可。因此,要准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方向,深入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对有价值的各类民俗项目进行文字、音像记录整理保存。文化资源的选择要坚持地域特色、坚持文化形式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乡村民俗文化影响。在保护民俗体系建设上要重点培育优秀民俗文化项目和人才,政府制定鼓励乡村民俗文化产业政策,从技术到资金全面扶持,给乡村民俗文化注入发展动力,激发民俗文化活力。

以创新思维开放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民俗文化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机遇,盘活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使之转化为有特色能量的文化生产力,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质提升服务。因此,要努力从地方民俗资源中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素材,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实施“农村文化+”发展战略,将民俗文化与经贸挂钩,探索民俗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间的密切关联,借助各种平台和科技手段开发民俗文化价值、推广民俗文化品牌,按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民俗经济生态,真正盘活农村民俗文化资源,激发民俗文化活力,以经济促进农村民俗文化蓬勃开展。

重塑传统民俗文化、完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随着农村社会产业结构升级和价值观的改变,原有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已发生改变,现代文化潮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结构中,传统特色民俗文化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但与此同时,一些具有新视野、新思维的艺术群体开始注重传统民俗文化,这种意识具有创新性,将之融入农村社会关联形式和人际交往方式上,展现民俗在新时代生活、休闲、事件、项目、活动等多元公共文化上,以动态活跃度关联社会生活,体现乡村民俗文化持久生命力,为重建民俗公共文化空间提供契机。因此,各地基层政府组织要以创新思维,大力建设农村服务中心、集市、广场文化、传统习俗文娱活动等形式,激发农民参与热情,以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增强民俗文化吸引力和创新活力。

(作者为铜仁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叶庆亮:《城镇化浪潮下海南农村民俗文化该如何重建》,《中国民族报》,2017年1月13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民俗文化   乡村   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