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另一条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两条主线相互关联、相互贯通,其中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与实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与外在表现,这二者是同步进行、相互促进的。新旧动能迭代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是要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以及更和谐的增长,甚至可以部分放弃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而达到更高质量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势。
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与实现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指支柱性产业的变动。以前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是房地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现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个“退二进三”的过程,也就是说原来的房地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这两大产业从支柱性产业退为常态性产业,三大产业即将进化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即分别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
我国的房地产业一度成为支撑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中坚力量,但是当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受到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的刺激,房地产供给远远超过了刚性需求,房地产泡沫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机制可以选择:一是中短期机制,在需求端采取限购限贷控制投资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在供给端限制土地供给和约束开发商的行为;第二是长效机制,采取共有产权、租售同权、调整一线城市空间布局、实行房产税等政策。
在过去,我国发展传统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充足的土地和政府为招商引资提供的政策优惠。但是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是产能过剩问题,在诸如钢铁、水泥、煤化工等领域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二是产业附加值太低,导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大的劣势。目前针对于传统制造业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去产能,通过兼并重组和对外投资缓解产能过剩的局面;第二,借助“互联网+”的趋势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其效率和附加值。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远大发展前景,并且短期内技术可突破的产业。其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战略性,也就是发展前景广阔,另一个是新兴,也就是短期内技术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家引导、民营企业负责经营的模式,其中腾讯负责智能医疗、阿里负责智慧城市、百度负责无人驾驶、科大讯飞负责语音识别,这四大平台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战略布局。
服务业包括四种,分别为生产服务、商务服务、消费服务和精神服务。我国的服务业目前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百分之六七十,甚至百分之八十的比例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未来服务业的发展中,文化经济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文化经济的发展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经济文化建设,包括市场经济规则、契约精神、法治精神等;第二是文化经济发展,包括文化产品打造、文化贸易等。在“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大力推进文化国际贸易,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心灵相通,从而打造命运共同体。
现代制造业也将成为未来的支柱性产业。制造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制造业,一种是现代制造业,主要根据其生产产品的类型来决定,传统制造业是生产私人物品的制造业部门,现代制造业是生产公共物品的制造业部门。现代制造业包括航空器制造和航天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和现代海洋装备制造。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其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经济发展由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第二是对外开放战略由对外出口和引进外资为主,转向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为主;第三是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绿色环保的集约型增长方式。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和投资驱动,但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土地红利正在消失、投资贡献逐渐下降、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以及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素和投资已经不能继续成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而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驱动有三层含义,包括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为了实现技术创新,必须要保证创新实现的人才基础、法律基础、物质基础和财力基础。
在对外开放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出口和引进外资为主的策略。以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内资本不足,外汇储备不足,所以依靠外需发展经济,增加外汇储备。而在当下这个阶段,要实施扩大进口和对外投资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扩大进口,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以及对外投资以缓解产能过剩。
经济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规律,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走的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道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当前,我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依赖于政府的规制和监管,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又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尤其是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技术。
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制度能够避免资源错配,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一个坏的制度则会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权力寻租泛滥,从而损害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动能不止来自于要素、投资和技术,也来自于制度的变革与完善。新旧动能转换要求进一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这主要包括调整基本经济制度、保护产权、发展混合经济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民营经济和公有经济有同样的平等地位,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平等,即在政治、经济、投资、经营、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上要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比如说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在融资贷款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就直接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因为一般认为,国有企业的背后是有政府的信誉作担保的,正是这种担保使其获取资源的能力比民营企业更有优势,所以为了真正实现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应该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允许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等。
产权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产权问题主要包括产权清晰、产权结构多元化、产权顺畅流动、产权组织方式合理化以及产权权责明确五个方面内容。目前国有经济需要解决多头管理和多层次管理的问题,民营经济主要解决法律地位不完整和产权有效保护的问题。只有把产权问题规范好、保护好,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混合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发展混合经济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有国有经济,又要有民营经济,不同的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和谐共生;第二是在企业微观层面上,不断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从而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产权结构。发展混合经济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且有利于人们收入的多元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产阶级,实现国富民强。
国有企业改革也是重要的改革红利,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思路是分类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行,这两类改革相互关联、同步进行,激发国有资本活力,提高运行效率。我们将国有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类,一类是公益类。其中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非国有资本实行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着力推进整体上市。对于主业关系到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这类企业实行国有独资的形式,具备条件的也可以实行股权多元化,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代理、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实现
高质量发展是高效率增长
经济增长如果用效率指标来评价,可分为高效率增长与低效率增长。高效率增长是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低效率增长则是指以较大的投入却只获得了较少的收益。高质量发展则是指高效率增长。
决定高效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可以使各种要素投入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即以较少的投入实现收益最大化。因此,为了实现高效率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效推动技术创新,尤其是要获得颠覆性技术与原创性技术。为此,就要进行超前性的基础研究,形成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财力基础、法律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
决定高效率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调动各种要素的积极性,使各种要素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实现以较少的消耗获得更大的利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就是得益于制度创新。因此,我们要推动高效率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继续推进制度创新,尤其是建立以现代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是有效供给性增长
经济增长如果从市场供求关系状况来评价,可分为有效供给性增长与无效供给性增长。有效供给性增长是指经济运行过程实现了供求关系的平衡,无效供给性增长则表现为市场关系失衡,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很大。高质量发展是指有效供给性增长。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不少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积压太大,与此同时,人们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却提供不出来,出国购买成为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效供给性增长。这种无效供给性增长,单靠市场调节是难以快速见效的,因而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对策,快速对过剩产能及库存积压问题作出反应,为有效供给性增长打下了基础。
无效供给性增长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给方没有风险意识,盲目扩张,盲目负债,因而消除无效供给性增长必须去杠杆,降低整个社会的杠杆率。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必须将去杠杆作为消除无效供给性增长的重要任务。
无效供给性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的风险约束性不够,经营者对过剩产能及库存没有风险约束,因而会在短期利益驱使下盲目扩张。因此,必须有效推进制度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彻底解决国有企业背后的刚性兑付问题,使经营者与国有企业的利益及风险真正挂钩,实现有效的利益与风险约束。
高质量发展是中高端结构增长
从结构方面来划分,经济增长可分为中低端结构增长与中高端结构增长。我国过去较长时期实际上是一种中低端增长,这主要由当时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就是中高端结构增长。
中高端结构增长与中低端结构增长的最大区别在于支柱性产业的不同。中低端结构的支柱性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建筑业及房地产产业等。中高端结构的支柱性产业则主要有三: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二是服务业,例如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等;三是现代制造业,例如航天器制造与航空器制造、高铁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船舶制造与海洋装备制造等。
因此,我国在向中高端结构增长的转变中,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这些产业也将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
高质量发展是绿色增长
经济增长有时是在高污染与高消耗条件下实现的,但这种高速增长绝不会长久。高质量发展与这种以高污染与高消耗资源为基础的所谓高速增长是相对立的,高质量发展强调节能环保,是一种绿色增长。
要实现绿色增长,首先要维持好自然生态环境,增长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我国过去一些地方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加,严重危及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则是没有道理。因此,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下,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修复,包括各种河流自然生态带、山脉自然生态带等。
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要对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带来的废水、废气、固体垃圾进行良好的处理。如果对“三废”不能做好处理,那就不是真正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当然也就不是绿色发展。从经验与教训来看,废水、废气、固体垃圾处理的唯一办法是依靠技术,要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型技术,走技术化的道路。技术化标志着节能环保的产业化、企业化。因此,节能环保要走技术化、产业化、企业化的道路。
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增长
在盲目扩张与粗放方式下,虽然也可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但往往不可持续,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因此,盲目扩张与粗放方式的高速增长是不可取的。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增长。
可持续增长要求在经济增长战略上克服盲目扩张的倾向,盲目扩张必然会促使个人、企业及政府盲目加杠杆,而过度加杠杆必将导致金融风险的形成甚至爆发金融危机。近几十年世界范围的几次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都是过度加杠杆。现代经济危机几乎都表现为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大都是盲目加杠杆导致整个社会杠杆率太高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整个过程中,防止杠杆率过高,随时要去杠杆。越是经济处于顺周期时,就越要注重去杠杆。
可持续增长需要认真考虑各种经济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以为经济增长可以为所欲为,任意提高增长速度。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却爆发各种社会危机的原因。我国一些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高,但社会矛盾却很尖锐,这就是脱离客观实际,盲目追求速度的结果。因此,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坚守科学发展观,量力而行,保证经济平稳地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和谐增长
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造福于人民,提高各个阶层的人民福祉,如果经济增长没有达到这个目的,甚至造成了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那么这种经济增长就是以社会动荡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我们需要的显然不是这种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和谐性增长。
社会和谐性增长要求在经济增长中每个社会阶层的福祉都能随着增长而增长,虽然各个社会阶层的福祉增长水平有所不同,但必须都能够有其应有的增长。“大锅饭”没有前途,但过度福祉分化也会形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为了保证各个社会阶层的福祉能够随着经济增长而有所增长,就必须实行良好的税收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有效社会财富调节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因为自身的天赋(聪明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等)、家庭出身、地缘经济、机遇等原因,在经济增长中有不同程度的利益收益,甚至出现同样的付出带来不同的利益收益的情况。因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基本保障制度,不能让任何成员因某些原因而落入贫困,消灭贫困是和谐性增长的底线,只要消灭贫困,社会就能保持应有的和谐。因此,消除贫困是和谐性经济增长的长期举措,当前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就是为消除贫困、实现和谐性增长推出的政策举措。
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协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的政策导向也需要从高效率、有效供给、中高端结构、绿色环保、可持续,以及和谐增长几个方面进行切入,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本文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李 懿 / 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