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真精神:以靠谱管用的智库产品辅助决策
智库研究要树立需求导向,按照现实需求解决问题,也要有科学态度,向决策部门反映真实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黄平针对智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提出,首先,要坚持调研在先。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建议权。尽管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需要以扎实的调研和长时间的跟踪作为前提。其次,企业跟进要理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很多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但由于缺乏对当地法律、制度的足够了解,有些企业并未实现预期目标。再次,法律做保障。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做实落地,关键要靠法律做保障。最后,舆论要配合。要发挥新型智库在人文交流、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促进民心相通。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重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在社会科学领域,首先,要改革现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对包括智库机构在内的科研单位的激励机制。其次,要改革对事业单位的治理方式,大力推动去行政化,积极探索理事会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评比分开制度等,真正解决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问题。最后,呼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真正树立“四个自信”,对于抱有建设性态度、在独立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见解要充分理解、积极鼓励,决不随意打棍子、扣帽子。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旭阳以粤港澳发展研究院为例分析了当前高校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四不”现象:“看不见”,很多党政高层决策是机密的,如果不了解,研究和需求之间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对接。“听不见”,没有机会参与研究所关涉问题的高层会议,在贯彻落实中央最新要求上很难跟上形势发展。“进不来”,很多问题的国外研究成果由于渠道等原因,很难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出不去”,主要是指经费出不去,受相关规定限制,财务手续较为繁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范保群分享了智库建设过程中的切身体会:智库产品靠谱管用,关键是要做到专业性,靠过硬的产品来赢得竞争力和影响力,依托专业性研究产出有质量的成果,辅助决策。此外,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很关键,要为智库更好产出创造相对宽松的体制机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