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任务,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应以创新发展为驱动,解决有效供给不足;以降成本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走出去为依托,集聚辐射效应,促进均衡发展;以优化制度环境为保障,增强服务业经济发展活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服务业 产业结构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其中,培育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深远意义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6年,创造了GDP年均增速近10%、人均GDP增速约9%的增长“奇迹”。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这种矛盾深刻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上。一方面,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生产效率不高、创新动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服务业比重持续扩大,但生产效率仍未超过第二产业,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与需求形成强烈错配。
纵观国际经验,先行工业化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工业的转型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性显著增强,并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新的要求。已有较多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能否顺应新时期、新要求,成功完成产业转型,将直接决定发展中国家能否成功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正是我国提出“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应有之义。
新时代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难点
要切实解决新时代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关键在于厘清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我国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占GDP比重为51.6%,比第二产业高出11.8个百分点。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存在错配。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并带动需求结构的升级,服务业有效供给面临极大压力。2017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2012年回落了3.7个百分点,已在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内。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例,我国居民对旅游、法律、金融、高等教育等现代生活性服务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但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愈发明显,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配。这也导致出入境消费比例偏高,消费外流现象频发。可见,我国当前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无法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二是国际竞争力不强,整体实力需提升。目前,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其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但需注意的是,无论从劳动生产效率,还是从总体增加值GDP占比来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行业甚至低于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利用程度不高,与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方面(如C2B、云制造),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和技术能力创新亟需培育。今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应继续增强利用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加速与制造业融合程度,切实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
三是体制和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潜力待释放。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电信、电力、民航、铁路、石油天然气、信息媒体等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价格高,服务质量却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行业大多存在准入管制和垄断问题,有效竞争不足,既抑制了消费,也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此外,现代服务业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以知识产权、商业模式、品牌、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为主,房产、土地、设备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尚未成熟,相关的价值评估体系、产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同时,吸纳就业能力强、从业人员投资能力弱的服务业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贷款成本高,手续繁琐,成功率低,融资困难等问题。
深化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于增强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有效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因此,加快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以创新发展为驱动,解决有效供给不足。一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新的业态,例如,教育、医疗、养老、休闲等服务业行业;同时,利用新技术对旧有业态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其效率,进一步满足和匹配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需求。二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辐射上下游企业,提升整个服务行业效率。龙头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的技术会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联系进行扩散,主要以研究人员流动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为主;另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的技术升级会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供给和需求端质量要求的升级,对周边企业带来优胜劣汰的压力,使上下游企业自身也更具动力进行技术研发和管理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效率改善,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以降成本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破除“玻璃门”“弹簧门”等诸多制度壁垒,激发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二是为企业的成本减负。通过进一步优化国家的税收制度结构,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让企业发展“轻装上阵”,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本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去。三是推动传统行业模式再造。围绕“互联网+”,加强业态渠道创新和流通模式创新,推动商业与旅游、文化、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体验营销、定制营销,满足人们多元化消费需求。
以“走出去”为依托,集聚辐射效应促进均衡发展。一是立足区位,重点发展国际物流业。以服务重点产业为核心,以“增量、减负、提质”为抓手,发展制造业供应链、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保税物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城乡配送等,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二是强化金融服务业地位。扩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入驻,设立地区总部、分支机构,创新人民币跨境业务。同时,加快发展商品的电子化进程,提升商品流通的效率和能力,进而拓展增加海外需求,提升厂商海外服务的竞争力,打造海购等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以优化制度环境为保障,增强服务业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具有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引才引智机制。重点引进符合当地发展的各类型人才团队,为人才的落地做好政策服务和主动对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外溢效应。研究制定优化服务业专项资金投向方案,重点支持服务业重点工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等领域,发挥好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为服务业的优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提高引进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者均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高杰、何平等:《“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3期。
责编/陈楠 谷漩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