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网络道德绑架的失范与治理

【摘要】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绑架往往也是一种道德失范的表现。面对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提高参与者自身的道德评判认知能力,区分好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在形成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懂得理性交往,同时,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德法并重,依法治网,最终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道德绑架  道德失范  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活动已经成为普通大众基本的活动内容之一,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每个人在网络活动中发表的各种意见带有自己的道德认识,而这种道德认识一旦超越事件本身,对于事件活动的主体形成理想化的道德要求,无疑就形成了道德绑架,而不幸的是,很多网民的道德绑架行为本身往往是在要求别人按照某种道德标准行事的时候,其自身却恰恰又表现为道德失范。

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及其原因

“道德绑架”就是在媒体活动中,活动主体为了顺应或者唤起读者的某种道德追求,而对于某一特定事件或者行为人的行为先入为主地粘贴道德标签,通过自身的价值判断,来影响读者,激发读者按照某种特定的道德标准对该事件进行品评和回应的媒体活动现象。就此而言,网络道德绑架一般有两种基本类型:其一,针对某一特定事件,对于事件过程中存在的某种问题进行道德施压,引发舆论关注;其二,针对行为人的某一与公共道德判断或者处理方式相冲突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制造舆论压力。道德绑架本身之所以也是一种道德失范,事实上就是因为道德绑架本身要么只是简单地符合道德绑架者本人一时的道德判断,要么道德绑架者本人并非出于道德的目的,而只是单纯地为了通过道德评判的方式来获得读者的响应,进而迫使被绑架者屈服于道德压力。就此而言,道德绑架无疑是以道德的名义做了最不道德的事情,从而在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典型的道德失范。或者,道德绑架不仅不能提供道德的标准,不利于公共道德的推广、维护和遵守,而且往往是破坏道德的,不仅对当事者带来各种不同损害,也往往给读者带来各种不同的错误认识,影响读者对于事件的判断和以后的道德认识。

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产生于评判者为了顺应或者唤起读者的某种道德追求而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来获得阅读量的心理。在这方面,个别媒体工作人员对于要报道的新闻信息直接加入了自身的道德因素,或者强行施加道德影响,而读者在阅读和评判中,则顺应这种道德引导进行评论,就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

其次,道德绑架也可能来源于部分读者缺乏良好的网络阅读心理。一些读者在网络阅读时,很容易站在评判者的立场上,把自己当作“道德卫士”,对自己认为“不道德”的事件或者当事人给予“道德”评判,也有一些读者认为网络可以并不严格遵守公共道德,一贯放纵自己,把日常生活中受到道德约束的心理在网络活动中“完全放松”开来,不仅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络内容,而且在评论上也习惯于“发常人之未发,发平常之未发”,引发偏激情绪,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形成群体极化的舆论场。一旦这种情形与道德绑架联系在一起并发生“蝴蝶效应”,自然就会因为不道德行为而加剧道德绑架。

最后,就更深层次而言,还存在道德适用的问题,即发布者和评论者并不考虑道德的适用范围,而只是一味地、无原则地强调被绑架者应该遵循某种道德标准。

网络道德绑架中道德失范的治理

首先,对于从事网络媒体工作者而言,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自律。道德自律与他律,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也是规避网络道德绑架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媒体人,首先应该做到道德自律,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要对于自己编辑、发布的各种信息负责,按照正义、合法与合理的标准来处理自己编辑与发布的网络信息,而不是单单依靠吸引他人眼球来维持网络平台的生存;面对不同的事件和群体,必须具体分析,客观公正,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过度品评。

其次,面对网络社会必须学会宽容与理性交往。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社会与私人空间也在不断融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公开程度也几乎使得每个人的个人生活很容易就可以进入网络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在私人范围内本来应该许可的事情,在网络环境下或许就容易成为公共事件而存在违背公共道德的可能。但是,事实上,由于具体环境的不同,事件背景的不同,道德要求和道德标准其实并不相同,如果我们一味地对于当事人按照某种既定的道德标准,甚至是自己其实也并没有遵守的道德标准来评判和要求别人,把理想化的道德标准当成普通公民,尤其是仅仅当作自身之外的其他公民义务和道德的底线,而对于不能按照自己的所谓标准来加以实施的人强行干预、横加责难,就很容易形成道德绑架,自觉不自觉地对当事人形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对于自己无疑也是一种道德失范。因而,面对网络社会,必须学会宽容,懂得理性交往。

再次,强化网络环境管理。对于道德失范的治理并不能仅仅依靠道德手段,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处理道德的事情,一些问题往往需要强制性的管理措施。网络社会为大众提供了广泛交流的社交平台,便于受众发布各种信息,但是,道德绑架往往是很多为了商业目的而以隐私、曝光等话题为内容吸引人们眼球的商家。对于这些纯粹以窥探隐私心理而吸引迎合受众,进而达到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网络信息,简单地要求他们进行道德自律或者宽容他人,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网络监管,对于各种垃圾信息和以纯粹的隐私、曝光吸引眼球的信息,及时清理,消除其网络影响。对于发布者则必须根据其情节采取相应措施,不仅要关停一些道德失范严重的网站,而且要根据其影响和情节对于发布者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

最后,合理处理绑架者与被绑架者之间的侵害问题。这一问题虽然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但是,首先必须确立相应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利用现实的手段处理“虚拟世界”带来的现实问题,并不断在形成法律治理意识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最终达到德法并重,有章可循,依法治网。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绑架往往同时也是参与者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这种道德失范虽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是其危害却都不可忽视。面对网络中道德绑架的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必须形成清醒认识,一方面提高无意识的参与者自身的道德评判认知能力,引导人们学会理性处理网络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对于别有用心的绑架者和道德失范者给予强制性治理,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网络世界。

(作者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汪振军、韩旭:《网络公共领域的道德绑架与交往理性——以范玮琪阅兵晒娃事件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道德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