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核心提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天下”是时空,“英才”是主体,“用之”是目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大胆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加快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构建良好的选人用人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摘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天下”是时空,“英才”是主体,“用之”是目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大胆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加快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我们应在党管人才的原则下,构建良好的选人用人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才观 人才选拔 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发展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智能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交往虚拟化等基本特点。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激烈竞争,人才的竞争日益成为各种竞争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资源,各国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人才短缺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整个世界已经陷入规模空前的“人才争夺战”,寻找最优秀的人才成为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许多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把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增强核心领域创新能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大胆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加快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勇敢面对和破解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是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中国逻辑。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整体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没有一批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啃硬骨头的人才队伍,就很难跨过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涉险滩阶段,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必定会受到影响;没有一批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人才队伍,就很难应对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可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振兴民族的伟大事业呼唤人才、造就人才,也成就人才。因此,大胆实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战略,是完成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

“尚贤者,政之本也。”在中国改革开放砥砺奋进的40年中,我们超越了“学习模仿”“产业梯度转移”“比较优势”等理论阶段,终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集聚优势”理论。中国走的不是简单利用自身要素禀赋和遵循静态比较优势的道路,而是试图跨越传统要素禀赋的束缚,通过集聚优势创造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道路,即在全世界集合和积聚各方面优势,以加快经济发展和赶超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集聚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集聚优势的本质是集聚人才优势。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国力的逐渐增强、我们步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快车道,客观上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集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集聚优势”理论既可以为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供理论支撑,也是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论逻辑。

事实证明,近些年,高端人才正在加速向我国汇聚。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仅有2万多人;而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0.84万,各类留学归国人员总数为48.09万。还有越来越多的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在中国工作。一个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聚集人才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正处在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才观

何谓“聚”?就是通过必要的措施来集聚人才。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聚天下人才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因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其次,要有聚天下英才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有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要把最好的资源凝聚起来,发挥各类人才的智慧,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他在肯定外国专家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理念的同时,也肯定外国专家对中国发展中肯的见解、辨析、意见,这有利于我们正视自身问题、解决面临难题。再次,要有合理的聚天下英才的制度安排。2016年5月,在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所长。”这对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人才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要认真研究聚天下英才的基本规律。要“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为人才施展才能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天下”是个广袤的空间概念。强调天下,就是要打破国别、地域的局限,用好全世界的人才资源。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时指出:“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下大气力引进高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自信心态。

“英才”是主体,“用之”是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才应具备共同的特点:一是有理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成为人才,也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英才。二是要爱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的第一位的要求。”三是能创新,这是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除了以上对英才的一般要求之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对不同类型人才的要求。如作为领导人才,党和国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广大科技工作者则应具备远大理想、不辱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由此可见,英才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德才兼备、政治坚定、才艺高超、勇于拼搏、甘于奉献。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是手段,“天下”是时空,“英才”是主体,“用之”是目的。如何“用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管人才,决不仅仅是严格管理人才,更重要的科学使用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他还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构建良好的选人用人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尊重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作者分别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南京)软件谷管委会科技人才局局长荣飞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②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9日。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英才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