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兴虽被一些人称为“常败将军”,但这种“常败”的背后,呈现出的是一种“亮剑”精神。正因为他拥有无惧无畏、勇往直前的气魄,才能百折不饶、屡败屡战,最终和孙中山一起领导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关键词】黄兴 “亮剑”精神 起义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湖南长沙人,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十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虽历经挫折,但却屡败屡起、愈挫愈勇;他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威名震于海内外,成为革命党人公认的军事天才。
甲辰长沙起义: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亮剑”精神
甲辰长沙起义是黄兴亲自拟定计划的一次革命活动,也是革命党人在内地的首次军事尝试。为筹措军费,黄兴变卖祖遗田产2000亩,并与柳大任、彭渊恂等人共筹得二万三千余元,作为购买饷械的专款。长沙起义虽然因消息不慎走漏而未能成功,但却起到了动员民众参加革命的作用,扩大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
长沙起义有正确的革命方略,其所采取的发动新军及组织宣传的各种手段,为后来武昌的文学社、日知会、共进会作出了样榜。长沙起义虽然失败,但湖南的革命运动从此风起云涌,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使湖南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黄兴毁家兴国,甘冒风险策划这次起义,以勇气与气魄诠释了“亮剑”精神。
钦廉上思起义:永不言败、锲而不舍的“亮剑”精神
钦廉上思起义又名戊申马笃山之役。1908年,黄兴等人从河内出发,先后发动了广西钦州起义、防州起义,还发动了广西地区的游击战。黄兴只带领200余人,转战于钦州、廉州、上思之间。在和2万多清兵周旋的数月间,黄兴将这支200多人的队伍发展成600多人,数败清军。此一役是同盟会在两广地区组织得最好、坚持最久的起义,充分展现了黄兴的军事才能。
面对困境时,黄兴果断抉择,以永不言败、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带领部队勇往直前,击退清军。孙中山曾这样赞扬黄兴:“湖南老革命党最著名的有黄克强,他有一次自安南入钦廉起义,当时到钦廉来抵抗革命党的清兵有两万多人,黄克强带的革命军不过两百人,所有的武器不过两百支枪;用那样少的人和那样多的清兵,打两个多月仗,到后来弹尽粮绝而援不至,还可以安全退出。照这一次战事说,革命军就是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这样的战斗是非常的战斗,不可以常理论。”①
黄花岗起义:奋斗牺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亮剑”精神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亲自担任总指挥。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在马来西亚槟榔屿举行秘密会议,准备再次举行规模更大的广州起义。
1911年1月,统筹部成立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经过3个月的筹划准备,广州城内外及各省的革命力量整装待发。在香港,黄兴组织召开统筹部工作会议,拟定于4月13日起义,分十路进攻。然而在统筹部召开会议的当天,发生了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事件,广州城戒备森严;加之美洲资助的款项和从日本购买的军用器械还没有抵达,在外界因素突变的情况下,起义日期被迫延迟。
4月27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原定计划被打破,十路进军改为四路。然而,在如此危急的情形下,陈炯明等人竟然提出起义推后的想法,姚雨平、胡毅生等人更是打算不战而退。原定的四路兵马,最后只剩下黄兴集结的一百多人。而此时,由于害怕被海关盘查,运送枪支的周来苏将好不容易从日本购买来的七十多支精良步枪扔进了大海,起义军因此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困境。黄兴急招自己的长子黄一欧运输起义所需的枪支弹药到广州,再令其以缺额补员的合法身份进入广州巡警教练所,伺机在内部进行策反,同时秘密为各个联络点运送武器。
起义之日,黄兴留绝笔:“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次起义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共有86人壮烈牺牲,其中72人葬于广州东郊黄花岗。这次起义震动全国,影响很大,是辛亥革命的起点,敲响了清王朝灭亡的丧钟。社会中长久以来积累的怨愤,一时间汹涌喷发、不可遏抑,使不到半年之后的武昌起义得以一战而成。
辛亥武昌起义:永不言弃,临危受命的“亮剑”精神
黄花岗起义后,黄兴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认为举行起义的地点应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1911年10月10日,楚望台上排枪齐放,揭开了武昌起义的大幕。10月28日,黄兴等人从上海溯江而上,突破清军长江水师的封锁线,抵达江汉关。此时,清政府为扑灭起义烈火,调动配备最新式进口枪械的陆、海军及长沙水师十万之众,直扑武汉。黑云四合,江城孤悬,正愁前线指挥无人、深深陷入困境的黎元洪听闻黄兴将至,大喜过望,亲自率人到江汉关迎接。军民听闻黄兴来,顿时军心振奋、士气大涨。老百姓还制作了三面大旗,分别插在武汉三镇的黄鹤楼、龟山和新市场。阳夏保卫战打了41天,其中最为艰苦的30多天是黄兴领导的。如此坚守,实属不易。
武昌起义的意义并非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快速建立了摧枯拉朽的势态,震动了全国。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居正这样感慨:“从克强坚守汉阳开始,各个省份顺应形势,趁机起义,使得革命队伍壮大,基础日趋稳固,克强居首功。使当日无克强,则汉阳留守与否,尚属一问题。”②
护国战争:讲团结、顾大局,为民主共和奋斗的“亮剑”精神
1914年,黄兴赴欧美考察,寻求中国改革之路。抵达美国后,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他一方面坚持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反袁宣传,为护国战争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自己身处海外的优势,大力开展反袁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黄兴长期坚持的反袁宣传,使海外华侨较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到袁世凯妄图称帝的野心,为赢取华侨对国内讨伐袁世凯斗争的援助打下了基础。
1915年秋,帝制运动开始,黄兴把握时机,策划讨袁护国战略部署。黄兴认为,讨袁行动必须立即开始,并应团结国内所有反袁力量。为建立广泛的反袁统一战线,黄兴不失时机地联系国内外同仁,希望每个人都能抛开党派政见之分,做力所能及之事,积极参与讨袁活动。1915年9月,黄兴在美国住所接到蔡锷的密信。在长达17页的信中,蔡锷不仅向黄兴介绍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以及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还就秘密出走西南发起讨伐袁世凯一事征询了黄兴的意见。西南的云南军队中,中下级军官以革命党人居多,加上蔡锷曾在这里领导了辛亥起义,威信很高,是发难的理想之地。
黄兴认为,把西南实力聚结起来,摆在第一线,可以形成一股威慑力量。1915年12月上旬,蔡锷离开北京至天津,并于12月19日到达昆明。与此同时,黄兴多次函电在南洋筹运饷械的李烈钧,要求其速归云南起兵。12月17日,李烈钧偕同熊克武、龚振鹏等人秘密抵达昆明。至此,蔡锷、唐继尧以及李烈钧等,终于完成了西南的集结,为讨袁护国作好了军事力量准备。
在筹划云南起义的过程中,黄兴始终胸怀全局,劝说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并赢得他们的信任,因此而促成了蔡锷与唐继尧、李烈钧的联合。正如革命家张继所说,在计划讨袁的过程中,黄兴及其部属对“云南起义之发动最有力”。
恩格斯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说:“顽强战斗后的失败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具有同样的革命意义。”黄兴以其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优秀品质,被推为归国实行革命的第一人。黄兴的“常败”是一种时代当担,也是一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的顽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黄兴故居纪念馆(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研究室)
【注释】
①孙中山:《孙中山文萃》(下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②居正:《梅川日记》,上海:大东书局,1947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