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为实现科技强国梦不懈奋斗

在我们这个中等教育尚未普及的国家,在这个还有几千万人没有脱贫的国家,我们这些人有机会受到较好的教育,是一批幸运者。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洒满了父老乡亲们的汗水,在我们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中,凝结着同胞们的心血,是我们的同胞和我们的父老乡亲培育了我们、成就了我们。我们的双肩上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嘱托和希望。我们是中国人民的普通儿女,没有什么特殊权利,只有特殊的责任,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报效祖国。

人们对海归寄予厚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海归不等于杰出。只有成就了杰出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才能称之为杰出。精神支柱是发展的灵魂,精神力量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年,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的老一辈科学家们,他们共同的精神力量就是:深知中华民族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一定要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以民族振兴为己任”是这一代人共同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使他们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努力实现了国家的目标。“两弹一星”精神凝炼的事业文化、“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实质也在于此。

这是一个可以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空前重视,科技投入明显增加,经费条件与投入水平大幅提高,国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成绩,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我国基础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工程、海洋科考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并进一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历史性目标,是前贤先烈的血染宏图。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是中华民族永垂青史的百年伟业,也是科技工作者和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

我国科学技术正在快速进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距离建成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科技水平并不居于全球最前列,还存在一些短板。虽然国家现在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但我们的基础研究仍然是科技创新的短板,比如,诺贝尔奖是专门奖励基础研究的,可以说我们得的诺贝尔奖与我们的人口是不成比例的。基础研究是创造未来的,如果在基础研究领域能够不断创新,应用研究领域才能开展一些全新的工作。应用研究的短板就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战斗力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教育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短板,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才,人才是让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长远之计。一个国家特别是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家,要走到前面去是不容易的,需要良好的人才队伍,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们要通过教育,从根本上培养人才,要提高人民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只有让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步步成长起来,才能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活跃的一代、有好奇心的一代,当然也是具备基本品德的一代。如果中国培养出一代代这样的人,中国走向世界前列才有了根本保障。

在这个创新蓬勃、不进则退的新时代,对海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着大家做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工作,使中国的科学技术真正走到世界前列。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正从速度型、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效益型。要成功实现这个转型,必须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摆脱对粗放发展路径的依赖,这个新动能的核心就是创新驱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讲的,“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学精神的灵魂在于创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常常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需要坚忍不拔的努力,力戒浮夸和骄躁。

科技创新是一个过程,得一步一步进行。建设科技强国是场“马拉松”,我们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既要抓紧科学研究,又要保持平稳心态,着眼于长远。宁静是创新环境的必要特征,宁静方能致远,我们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好东西不是着急就能做出来的,而是要克服困难,要克服别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来解决,我们才能走到前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要甘于坐冷板凳。如果我们心态都很浮躁,不甘于坐冷板凳,我们怎么能够把基础研究做好?如果基础研究做不好,怎么能做好应用研究?坐好冷板凳跟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一致的。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集中精力做科学研究。

学风建设、精神建设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文化保障。科技史上高水平的创新常常是非功利追求的结果,爱因斯坦曾说,很多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说错了,是品格。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够成就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整个科技界乃至于整个社会都要提倡良好的道德、素养、作风,营建一个良好的学风和创新环境。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有两个标语:“三老”“四严”,“三老”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就是严肃、严密、严谨、严格。我觉得这个话到现在都不过时,有些人投机取巧是做不出任何像样的工作的。搞科学研究不能假,一定要真,科研工作者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事,这就是基本的学风。

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在历史上受尽屈辱和灾难的国家,将其变成一个富强的国家,不仅对我们中国很有意义,对全球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改变这样一个大国比改变一个小国当然要困难得多,其中碰到的问题非常丰富,也非常有深度。所以,我觉得做好这样一件事也非常有温度。我想正是因为中国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把落后的改变成先进的,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改变成好的东西,那么这些改变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可以对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事业,我想科技工作最诱人的恐怕就是这一点。

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一个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必定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选择崇高的价值观,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后人不断胜过前人的国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责编/赵橙涔  常嫦    美编/于珊

海归“战略科学家”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中国“两弹一星”等核领域,无人不知杜祥琬,有人称他为“战略科学家”。

杜祥琬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理论设计与核试验诊断理论研究工作,为中国核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曾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部委级一、二等奖十多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杜祥琬院士曾主持我国核试验诊断理论和核武器中子学的精确化研究,为我国核试验的成功和核武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任国家“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是我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推动我国新型高能激光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核能从武器研发到能源利用,已转向大规模和平利用,并逐步渗透到民用领域,中国也已成为核电清洁利用的新兴力量和主力军,在继续进行核科学研究的同时,杜祥琬院士也自愿承担着核能清洁利用的公众普及教育责任。杜祥琬院士主持过中国工程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我国核能发展的再研究”等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现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杜祥琬院士也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问题研究”等重大咨询研究项目,参与了国家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战略目标的论证,作为中国代表团高级顾问参加了多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任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第三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强国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