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海洋强国建设 打造海洋名城高地
青岛蓝谷走向深海
图为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上,科考队员正在布放潜标。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摄
2017年9月28日,世界动力定位最先进的RSV水下机器人支持船在青岛海西湾基地下水。
韩丰、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这是正迈入国际化大都市的青岛的奋斗目标。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青岛市推进“国际化+”行动计划(2018/2019)》中,涉及海洋的有23条。
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青岛拥有33家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涉海科研和教学机构、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还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而这些高端涉海要素,绝大部分都集中在青岛蓝谷。
融入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青岛正以蓝谷为出发点,深度链接国家相关发展规划,走向深海。
成果丰硕
5月底,坐落在青岛蓝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传来好消息。
实验室研制的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刚刚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在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到8213米,中国由此成为在水下滑翔机领域第一个具备全海深海洋环境信息感知的国家。
“8213米基本可以覆盖95%以上的海洋。对于海燕,我们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成果转化部副部长薛钊自豪地介绍。
事实上,自成立以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将我国远洋和深海能力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潜海方面,人类观察海洋的深度推进到水下万米;探洋方面,构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定点长期观测网;遥看方面,完成全球洋流走向仿真成像;登极方面,南北极地海域和世界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可以说去就去。
同样位于青岛蓝谷的国家深海基地,是世界第五、国内第一个深海基地,被称为中国深潜“三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龙二号”无人有缆潜水器和“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的母港。
得益于这些先进的“探海利器”,我国深海科考和资源勘探能力大步向前迈进。
目前,国家深海基地正在开展“深龙”(深海钻探)、“鲲龙”(深海开发)、“云龙”(深海数据云计算)和“龙宫”(深海空间站)的支撑保障条件研究论证,致力于打造“六龙一宫”的深海探测网络体系,突破海底立体观测、深潜、深海作业等关键技术,进一步走向深海。
从今年开始,全国首个综合性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在青岛投入运行,这彻底改变了高端海洋装备无法在国内进行标准检测的局面。
毫无疑问,现在的青岛,在全球海洋科技领域呈现出强劲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