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上海精神”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核心提示: 上海合作组织是我国与邻国探索建立新型安全模式、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产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鲜明体现。在“上海精神”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的指引下,上海合作组织将开启发展新征程。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由“上海五国”机制演变而来。从最初为解决中、俄、哈、吉、塔边境地区的信任和裁军问题发展到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本身就表明上合是我国与邻国探索建立新型安全模式、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的产物。可以说,2001年上合的成立是我国外交的创举。“17年来,我们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遵循,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上合组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合组织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成长。研究上合,也需要从中国发展的全局以及中国外交的总体要求着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上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上海精神”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

随着2010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全球性大国的属性也逐渐显现。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回答一个问题:中国如何全面均衡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研究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成为观察国际形势必不可少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结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俄罗斯首次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应该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中国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在联合国讲坛上提出,“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成为各国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目标。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上合组织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在安全、经济、人文等合作领域取得巨大成绩,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也迈出历史性步伐。如今上合组织拥有8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国,是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上海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鲜明体现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 “上海精神”追求的是互利共赢的理念。正因为如此,上合成为“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平台。2015年5月8日,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签署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双方将秉持透明、相互尊重、平等、各种一体化机制相互补充、向亚洲和欧洲各有关方开放等原则,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特别是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开展合作。该声明表明了中俄双方都对各自的发展战略予以理解和支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光明大道”战略与“一带一路”构想所涵盖的内容有许多吻合之处,也充分说明两国发展战略利益的一致性,可以在上合组织范围内加强双边合作。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吉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密切联系和两国合作的重要性。

“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一脉相承。两者表述不同,但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合作共赢的根本理念,都反映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进程中的开放态度、合作诚意以及和平愿望。可以说,政治上平等相处,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求同存异是“上海精神”与“丝路精神”的内核,也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鲜明体现。这也充分说明,当前中国的外交具有统筹一体的特点,而且实现了内政外交的良性联动。

“上海精神”在新时代与时俱进

2018年6月9-10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青岛峰会,是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举办的一场重要的中国主场外交。新时代的中国外交将为中国自身发展营造更好外部环境,也为人类进步事业提供更多正能量。这鲜明地体现在这次峰会将“上海精神”中与时俱进的一面展现出来,赋予其新时代的思想内涵。

青岛峰会的主旋律是弘扬“上海精神”。扩员后的上合组织重温了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如此,习近平主席全面论述了“上海精神”的内涵实质,开启了上合组织发展壮大的新征程。

第一,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上合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和差异性以及这种互补和差异产生出的发展机遇。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是中国与上合成员国之间长期务实合作的重要基础。

上合高举区域合作的大旗。上合积极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为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实践证明,长期游离于区域化安排之外,就有在世界经济中被边缘化的危险;而通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就必然带来上合的壮大发展。

第二,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与传统国际政治中坚持以对抗、遏制、制衡等为内容的冷战思维不同,中国积极倡导和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对于任何符合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的倡议,中国都积极支持。在上合内部,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建立符合新安全观的和平稳定机制。

第三,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只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人们就会以互利共赢的心态和办法对待历史遗留的矛盾和现实的利益冲突,就有可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努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过程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还不在于何时实现开放型世界经济目标,而在于走向这一目标的过程。只要这一合作观成为各国的共识,认识到开放型世界经济必然让各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格局,那么矛盾和冲突都较容易化解或淡化。与此相反,如果抱着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和陈旧观念不放,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就容易激化,个别的冲突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全局的危机,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指出的,“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因此,要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第四,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主席指出,“儒家‘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此次峰会的举办地青岛隶属山东省。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都是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而源于上合组织实践的“上海精神”也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第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扩员后召开的首次峰会。开启新征程,首先需要全面总结17年来上合组织发展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易恒]
标签: 上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