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骄阳似火。6月26日-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的1526名团十八大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代表着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朝气的一支力量,引领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
从持续20个年头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到全面开展的脱贫攻坚青春建功活动;从27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参加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共青团服务农村青年的能力和实效越来越强,这一代青年人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可或缺的新动能。
大会期间,很多投身农业、变成农民、扎根农村的团代表与记者分享了他们用青春浇灌乡野沃土的梦想、故事与感受。
投身农业:愿做“领头雁”,带领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
事业靠本领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迫切需要青年一代本领高强、素质过硬,建设美丽乡村,更离不开广大青年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施展才华,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成为栋梁。
“老人不看娃”成了今天曹村与其他乡村最大的不同之处。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曹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团支部书记王倩告诉记者:“如今,合作社的156户种植1500多亩草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超过400户种植5000多亩。目前,合作社每亩地每年的产值在8万-10万元,最高的能到17万元。”谈到现在的合作社,王倩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种草莓这么赚钱,曹村的老人当然不会闲下来看孩子了!”
殊不知,曹村草莓合作社源自王倩父亲的执着坚守。2009年回到老家曹村的王倩,原本是为了办理赴新加坡留学的签证。“当时,身患胃癌的父亲,每次化疗后,都不是回家休息,而是第一时间赶往合作社草莓地。”王倩回忆说,“父亲心里始终放不下草莓地和合作社的社员。”“弃医从农”的王倩,为合作社带去了坚守,也带去了新观念、新技术,生产安全、绿色、优质、健康的农产品成了社员们的新追求,社员的日子越来越好。
“父亲是养猪的,有肉就得有菜嘛。所以我就去种菜啦!”谈到毕业后回乡创业种菜的初衷,天津市宁河区美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团支部书记刘晓君说得甚是轻松,然而创业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回忆起2008年大学毕业创业之初,刘晓君成立的合作社只有几亩地,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的社员。
“一杆锄头、一条头巾的农业,生产肯定无法吸引青年人。”刘晓君深知仅靠传统种植合作社很难发展,必须要依托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逐步形成规模种植和特色种植。为此,她成立了种苗公司,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形成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如今,合作社300多户社员在她的带领下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如今,越来越多像王倩、刘晓君一样的有志青年,成为了一方百姓的“领头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吸引、培养、留住人才,是破题点。共青团九寨沟县委书记赵伟说,“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仅靠乡愁是不够的,还需要政策扶持和鼓励,要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化身农民:从“学着做”到“教人做”
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越来越多的青年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踊跃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让创新活力在乡村奔涌流动。
作为一名在校生,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李昂,黝黑的皮肤和瘦高的身形显示出他经常走在田间地头。“这些年来,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多次组织教师小分队,带领学生志愿者到田间指导农业生产、进行慰问演出。”作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队长李昂告诉记者,“除了获取知识技能外,我们还需要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我们渴望和成功的返乡下乡创业者交流,把创意聚集在一起,摩擦出更多火花。”
出于对建设家乡的渴望,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广西桂林市灵川县人石志辉在2010年大学毕业之后,决定返乡从事食用菌种植。如今,作为灵川县恩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灵川县九屋镇塘社村团支部书记的石志辉,用8年时间将一个只有6人几亩地的合作社,经营到有社员65人、土地50亩,2017年产值超过100万元。
“作为一名基层农村创业青年,我相信农民将会成为一个幸福的职业。”石志辉坦言,“未来,青年人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这些被团组织凝聚起来的乡村青年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这一代青年人,有着他们独有的特质和追求,坚韧执著却不固执,善于归纳而不盲从。经过3年的尝试,2011年试种特色西瓜成功的河南省洛阳市新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团支部书记吴迪,终于将创业以来欠下的80多万元债务还清,并盈利20多万元。然而他没有就此满足,没有安心于自己致富,他希望复制他的成功,教更多的农民像他一样赚钱致富。“那时起,我就开始考虑如何让农民‘零’技术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吴迪开始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代替农技员的感觉,通过农业数据分析技术把生产动作与关键因素联动到一起,形成农作物生产模型,将整个流程拆分成动作指令。“农民只需要像计算机一样,执行系统给出的各个动作指令,就能生产出符合标准的高附加值农产品。”
历时8年,吴迪研发的“智慧农业ERS5.0”数字管理体系让农民“零”技术种植高品质农产品成为可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将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而农民必将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吴迪对此充满信心,“成为农民我无比自豪,同时,我希望教会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
扎根农村:唱响美好乡村四季歌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如今,基层团组织里愿为农村奉献青春的青年越来越多,有返乡创业带动一方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更有扎根于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
“去北京开团代会之前,你不要再下户走访了。”这句话是江西省余干县大溪乡杨源村“第一书记”谭湘来京之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村里人怕我下户走访晒黑了,影响家乡形象。”“九零后”谭湘笑着解释。
帮村民填写表格办理证件、指导贫困户开展扶贫产业、慰问孤寡老人……谭湘的一切都以杨源村为中心。“随着和村民接触时间的增加,我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我能感到,我对他们的关心是有回应的。”谈到与村民相处的诀窍,她总结道,“就是要做到三个‘多’——多热情、多交流、多跑腿。”
“春有桃花立枝头,夏有杨梅俏枝头,秋有脐橙满枝头,冬有云雾绕枝头。”这是谭湘心中的杨源村“四季歌”,如今村里的脐橙树已经开始挂果了。“虽然没有时间陪家人,但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看着原来的‘百穷村’渐渐变成如今的百果园,什么苦什么累也都不怕了。”
如今,很多乡村“空心化”情况严重,一位位像谭湘一样一心扎根农村的青年人为这些“空心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李君是个“八五后”,而他回村工作已经整整十个年头,截至目前,他已带动32个贫困村、18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未来,中国的农村不会逐渐消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变得越来越好。”谈到扎根基层的青年,李君认为留住人才是第一要务,“越偏远、越贫困的地区条件越差,而这些地方就更需要留住人才。因此,条件越差的地方,待遇应该越好。对此,我呼吁在政策制定上,国家能给与老少边穷地区一些政策倾斜。”
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越来越多青年将自己根植在农村天地的广阔沃土之中,在东风浩荡、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奏响青春奋进的最强音。这样的青春注定无悔,这样的人生注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