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共建美好家园 共享美好生活

——关于生态治理的研究思考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中国改革开放40年间,在重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从没有忽视和放松生态环境建设,把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了中国对生态问题的新态度、中国发展的新理念和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新担当,必将为解决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长河中,只有一颗蔚蓝色的行星拥有人类生命的足迹,这就是地球。地球为我们人类提供很多很多,诸如:适中的温度,也就是距离太阳的距离适中,冷热分布有序且呈现周期性、季节性变化;能保护生命的大气,特别是阻挡紫外线的臭氧层;能抵御“太阳风”和其它致命高能宇宙射线的稳定的磁场;大气成分合理,有供呼吸的氧气和供制造氧气的二氧化碳;还有稳定的占大气大多数的氮气,它使有机物不至于过于活跃而燃烧,等等。可以说,地球,是宇宙的奇迹,生命的摇篮,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她无私地给人类提供生存的空间和资源,使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她无私地向人类提供各种生命元素,让我们能看到高耸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辽阔的平原、无边的海洋;她创造了人类,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依靠。总之,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讲,无论强国还是弱国、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在自然资源——地球面前人类处同一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大自然不会无限度馈赠。从5000年前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急剧增加,加上环境污染,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据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几乎要比过去快100~1000倍。实践证明,大自然的资源不是无限的,不会无限的为人类服务。如同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一样,大自然也不会没完没了地满足人类的贪婪索取。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西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曾经的美好田园在人们的记忆中渐行渐远。“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1000多年前五柳先生对美好田园生活的生动描述。我们也曾有过“与自然为邻,聆听时光絮语;与大山为伴,满眼绿意葱茏;欣赏着上天赐予我们的蓝天白云,如水洗一般清澈,没有一丝丝的杂质,天空清澈而纯净;闭上眼睛感觉山林、河流是那么地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当下,人们在对幸福的追寻中好梦频惊,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恶果: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成为关注热点,数据报表让人震憾,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让人愤慨。再读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又有了新的感慨,“这是我的家乡吗?是我儿时的乐园吗?”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头省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思索与自然签下可持续发展的天人之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伤痕累累的地球母亲已经不堪重负。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曾经的地球是那么美丽富饶,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而现在的地球,都是黄色的,绿色大量减少,各国也因为环境保护不当而出现飓风、暴雪、洪水等自然灾害已比比皆是……给各国人名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损失!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1986年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等等,让人类阴影难消;1998年,流经中国大地的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将大河,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容,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咆哮的江水卷起了一次又一次洪峰吞噬了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一个个市县,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暴戾的洪魔酿造大大小小的险情和大大小小的悲剧,让人们心存恐惧……我们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绿洲的不重视,我们生存的地球犹如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上述种种,究其根源不都是人类自己一手造成的吗?恶变的环境已影响到每个人的命运,几乎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已经有理性自觉生态危机的出现,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一个转折的契机。因为,它逼迫人类反思:我们生存环境为什么会变得恶劣?造成越来越恶劣生存环境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如何拯救地球、拯救自己?等等。这是人类痛定思痛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对待自然由是无忌惮的索取到心存畏惧的重视的真实反映。人类是大自然孕育出来最具灵性的物种,因为他与生俱来两种特别的能力:用理性去思考的能力以及发明和运用工具的能力。因为有理性,人类能从错误中觉醒过来,并且积极寻找正确的道路;因为有理性,人类能控制本身动物性所产生出来的各种欲望。除此之外,人类也能够发明出各种工具以扩展其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把原本不可能的变成有可能,把没有希望的变成有希望。20世纪 60年代至 70 年代,随着《寂静的春天》的出版、罗马俱乐部的成立及其《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的发表,世界开始认识到以技术引领、效用为先、财富积累、改造并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给地球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巨大挑战。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和治理理论的发展,使各国生态治理实践具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念支撑,可持续发展思潮兴起,加强生态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逐 渐成为世界性潮流。这就是我们人类的伟大之处,理性让人类从破坏大自然的罪孽中觉醒过来,让人类开始努力减少对大自然的非理性破坏,更加重要的是人类科技飞跃成长使保护和恢复大自然成为可预期可实现。

关注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人类行动自觉人类的命运,决定在其与自然的关系上。无论是人类的整体还是个体,都是与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结晶品。人类社会需要大自然供给的自然资源;人类个体的诞生、成长和生存也都需要大自然的存在。没有了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下去,整个人类的文明世界也将烟消云散。正因为这唇亡齿寒的关系,人类有理由也有需要成为大自然的保护者。人类过去的无知破坏了大自然,今日的自私也继续破坏着大自然。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的神圣任务,不落在人类自己的手上,还能由谁去执行呢?就算我们能自欺欺人地把责任推到古人的身上,看着养育我们的大自然母亲伤痕累累,难道我们能够视而不见,忍心不为她包扎不为她疗伤吗?1961年9月11日成立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1985年到今天就投资了1165百万美元于130个国家的11000个保护环境的计划里。在1987年成立的国际保护野生植物园组织(BGCI),今天在112个国家中已经有500间研究所共同为保存植物物种而努力。来到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环保主义者。保护大自然的呼声耳听能熟,保护大自然的行动也是司空见惯。今天,是人类正在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是人类在拟定保护大自然的法律、也是人类在帮助濒临绝种的动植物繁衍后代。充分挖掘潜能、调动人类生态治理动机、激发人类生态治理责任、引导人类生态治理行动,那么创造一个无污染和公害、生态保持平衡和优美的环境又有何难。

人类正在努力拯救自己的家园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所有开发和利用都应当从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20 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在全球生态治理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合作领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把可持续发展规定为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战略,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文件;2000年联合国提出以“减贫”为核心的千年发展目标,并逐渐形成了包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个支柱及以消除贫困、保护自然、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核心要素的综合发展框架;2015年9月,《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获得通过,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了《巴黎协定》。这些国际性生态环境保护文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遵循,并在不断地推进生态治理实践。瑞士、德国等国在学校广泛开设与环境相关的课程,普及环保教育;美国、欧盟等都建立了覆盖广泛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德国针对生态环境在二战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已经将渗透在土地中的各种重金属和化工有毒物质逐一清除,恢复了碧水蓝天;美国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森林养护机制、土地休耕计划;中国主张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母亲的挚爱,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担当,对子孙后代的责任。坚信通过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个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一个由中国倡导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绿色的中国梦、绿色的全球梦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生态治理拥有“路线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从而为新时代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治理设计了路线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这样的设计,完美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在谋求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利弊权衡下,中国毅然坚持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始终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严抓生态环境保护,最终既谋得了金山银山,也保住了绿水青山。这样的设计,完美践行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中国经济发展始终立足于为民生谋福祉、为环保作支撑,“环境也是民生,青山也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发展理念已经广泛深入人心,而建设生态文明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样的设计,完美阐释了中国发展与世界繁荣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产业的发展,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建设,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路径、中国智慧。历史的洪流正在滚滚向前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在迈出坚定步伐,展现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已经走出中国,走向全世界!

中国生态治理恰逢“关键期”。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但是,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有的地方和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对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估计不足,存在盲目乐观导致工作不力现象;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城乡区域统筹不够,新老环境问题交织,区域性、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凸显,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生态环境保护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绝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怀侥幸心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如果现在不抓紧,将来解决起来难度会更高、代价会更大、后果会更严重。

中国生态治理正处“攻坚期”。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必须跨过的重要关口。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的重大战略判断,要求“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坚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在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全域全面治理。要坚持体系化思维,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要坚持绿色发展,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思路,大力推进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形成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务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格局,切实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加快转型升级、绿色崛起。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着力打好环境保卫战,打造美丽城乡,为老百姓留出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要坚持高效管控,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要坚持党的领导,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真正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中国生态治理已定“时间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战略部署,即: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党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世界的庄严宣誓。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可以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已经为我国生态治理确定了“时间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以伟人的强烈使命担当、深厚民生情怀、宽广全球视野,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庄严地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军号令。我们必须按照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表”,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和关系、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生产力发展与自然和谐双赢,紧密联系实际,倒排计划,细化内容,严格标准,明确责任,高效推进,确保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对人类的贡献。

(北京华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袁雍)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