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青年提出了挑战。青年人格塑造,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年人加强自我修养,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教育相结合,使其将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青年 人格塑造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处于人格形成期的青年提出了挑战
其一,社会互动的“现场缺失”导致人格虚拟化。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制度体系中,这种社会性促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以追求他人认同为人格发展目标。人从出生到成熟,是一个与社会融合、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环境不断交融,与其他社会成员不断交往,进而促进人格的形成。可见,人格虽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社会化的产物。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在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相互在场”(co-presence)的互动,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能够让人们借助各类终端设备实现远距离交流,人类的互动空间更加虚拟化。这种场域与“相互在场”的空间有很大的不同。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进行跨时空互动,与现实互动相比,网络互动更加隐蔽、便捷与虚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青年是新媒体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在现场互动缺失的情况下,青年之间的互动更多表现为一种脱离自我、脱离社会现实的虚拟化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青年人都可以在网络互动中扮演多种角色,甚至可以实现那些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种模糊的“亲身”经历与虚拟的梦想体验,降低了青年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意识,也降低了其本身对社会道德、社会规则的感知能力,使人格的形成更多处于一种虚拟化的状态中。
其二,社会文化的日渐多元导致人格发展的迷失。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介本身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在信息传播中是一种单向度的直线传播,且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在这种传统环境中,制度化的新闻体制使得社会舆论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各种边缘文化、亚文化及不良文化能够被有效过滤掉。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人皆可以是新闻的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人人都拥有“麦克风”,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削弱了媒介的“把关人”职能。更重要的是,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发布者与信息的接受者身份模糊化了,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如此,青年人才更容易在海量信息世界中迷失。具体来说,一是青年人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往往让青年无所适从。二是自我表达的迷失。在新媒体这样一个开放的舆论空间中,尽管人们有表达的自由,但一些人却不知如何表达。三是社会行为的迷失。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一些青年人可能会模糊自身的社会定位与价值立场,以至于迷失自我。
其三,人际交往的“在线化”容易导致人格封闭。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人生存的基本之道。从这个层面看,人格也是人际交往的产物,人际交往是人格形成的基础,甚至是判断个体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在传统媒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在场”的交往,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情感。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虚拟空间促使人际交往向“在线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互动不需要面对面地进行。
在线交往虽然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机会,但也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使得人际关系有所疏离,甚至变得冷漠。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在线化”的交往模式不利于人格的塑造,也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在场”互动。因此,我们要对青年人格塑造的环境充分重视,不仅要严格要求青年,还要积极引导青年。
青年人格塑造,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网络环境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青年人格塑造,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新媒体时代改变了网络环境,也改变了现实社会环境。在青年人格塑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改善社会风气,摒除不良因素。具体而言,第一,要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及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马克思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是青年人格形成的沃土。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各类新媒体平台应当加大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年教育相结合,使其将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为青年理想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第二,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每个人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与看法的平台,但同时也使得网络上的舆论观点鱼龙混杂。其中一些负面、消极的观点很容易弱化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故而,各级政府及宣传部门要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掌握舆情引导权,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
青年人格塑造,需不断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新媒体技术的重要载体,也是青年人平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工具。除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之外,我们还要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为青年人提供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具体而言,第一,要强化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监管。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给社会带来了新业态、新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网络上的谣言、诈骗、骚扰等不良信息也是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一大来源。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严惩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促进网络生态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二,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培养青年人的自律精神。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仅有法律治理,柔性不足;仅有道德治理,规制性不强。因此,在加强网络立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搞好网络道德建设,培养青年人的自律意识。
青年人格塑造,需引导其加强自我修养。人格塑造是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相统一的结果。通过规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我们可以有效强化青年人格塑造的外在环境。此外,我们还要着重提升青年人的自我修养,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准则。具体而言,第一,要引导青年正确认识自我。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每个青年都应当有意识地自我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按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提升个人修养。第二,要引导青年正确看待外部环境。不论是真实的社会环境,还是网络环境,均有一定的复杂性。为避免负面社会思潮对青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充分了解外部环境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为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②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6年4月26日。
③饶芳:《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时代青年的理想人格构建》,《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5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