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中国梦理论体系用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思路。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培养大学生自觉将中国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梦 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内化于心: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深刻认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加深对中国梦理论的理解、认识和领悟,从而转变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因此,我们要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经典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强化中国梦的理论实践。
中国梦理论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阵地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钻研、创新教学方式,把握时代脉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梦的精髓,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注入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论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充分依靠人民,还要持续不断地为人民谋福利。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鼓励其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崇高事业。
加强意识形态引导,深化理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志存高远是成就梦想的精神引擎,大学生首先应努力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并坚信中国梦必将实现,在坚定政治信念的基础上树立远大理想。此外,大学生还应深入学习中国梦理论体系,用中国梦理论指导自身实践,将中国梦理论内化于心,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此才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外化于行: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发展的战略安排,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我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更应付诸于实际行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被国家和民族寄予厚望。因此,大学生应当树立实践意识、增强实践能力,敢于动手、勇于创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认识社会、体验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把中国梦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与现实国情,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重视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国梦产生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渠道和载体。例如高校可以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社区挂职实践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科学实践基地等作为依托,丰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知识就是力量。青年时代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的黄金时代。”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淀起来的,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精神和价值体系,它由所有校园活动的参与者共同构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个人品格和成长成才影响深远。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应充分利用好校报院报、校园广播、新媒体平台等渠道,开展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知行合一:当代大学生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
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来看,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都能够勇于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大学生,更应立志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
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当代大学生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后,充分激发其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意识。
将爱国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爱国主义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未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将会更快。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使大学生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国际社会发展形势与中国社会现实密切结合,将中国梦理论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题,激励大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拼搏奋斗的实际行动。
强化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实践。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既能激励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能引导他们投身实践、脚踏实地,形成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应当摆脱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一次次奋斗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的成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爱国热情必须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展现出伟大的力量。
(作者为南京工程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6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体验式’教育年级化阶段化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SJD8800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3日。
②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③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④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⑤王静:《新媒体对高校体验式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9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