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北京古都文化的精髓

核心提示: 作为当代首都文化组成部分的古都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北京古都文化的精髓部分。这些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是北京古都留给北京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对北京城市精神的塑造、对北京人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作为当代首都文化组成部分的古都文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北京古都文化的精髓部分。这些文化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呈现,是北京古都留给北京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对北京城市精神的塑造、对北京人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首都 古都文化 文物古迹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著名古都。悠久的建都史代代相因,不断累积,造就了灿烂辉煌的北京古都文化。北京古都文化是指围绕北京建都以及北京成为都城后形成的与都城性质关系密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与建都北京有关的文化。古人建都,历来重视选址和都城的规划设计,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原则和制度。比如选址时考虑“天下之中”的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势、交通条件、攻守利弊、历史基础等诸多因素;规划时遵循象天法地原则以及《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设计的基本要求,等等。围绕着为什么要在北京建都以及在北京规划建设什么样的都城的讨论与实践,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是北京成为都城后形成的与都城性质关系密切的那部分文化。北京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都城,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都城文化,既有物质的层面,又有非物质的层面。主要包括城池宫殿、坛庙苑囿、街衢民居、陵寝墓葬、道路交通、河湖体系、国家礼制、宗教文化、学术艺术、服饰饮食、歌舞竞技、地名文化、传统村落、传统口头文学、手工技艺、传统体育和游艺,等等。

北京古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恢宏壮丽的帝京气象

北京城集数千年中国建都之大成,将中国古人对于都城的理想图式与北京自然环境完美结合,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杰作。现存北京城的基础是元大都。《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元大都即以此中国古人关于都城的理想图式为蓝本加以规划设计,秩序井然,蔚然大观。早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盛赞它“宏伟壮丽、气势轩昂”。明朝永乐迁都,营建北京,将元大都城北缩南拓,但保存了基本格局。嘉靖年间,增设南外城,由此形成北京的凸字形格局,并为清朝所延续。

明清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构成,依次向外展开,高大的城垣城门组成围合结构,层层相套,界限分明。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自永定门至钟鼓楼纵贯南北,宫廷皇室主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其他则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展开,无论是坛庙苑囿、衙署寺观,还是街巷民居、河湖水系,均合理布局,整体上形成了恢宏壮丽的帝京气象。丹麦著名学者罗斯穆森赞叹:“北京的整个城市,乃是世界一大奇观。它的布局和谐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虽然明清北京城今天已经不再完整,但是恢宏壮丽的帝京气象仍然存在。

灿然荟萃的文物古迹

悠久的建都史为北京留下了数量宏富、品位极高的文物古迹。截止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6项,其中北京有7项,是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省市,也是世界上世界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这七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长城、北京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大运河,除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外,都是北京作为古代都城的产物。此外,北京现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26个,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3项,其中大多数与北京的古都性质相关联。北京还有难以计数的文物精品,仅故宫博物院就收藏186万多件。北京的文物古迹品类繁多,既有宫殿城池、衙署官邸、坛庙祠堂、城垣城楼、苑囿园林、帝王陵墓,也有宗教建筑、会馆旅馆、街巷胡同、宅第民居,还有桥涵码头、水利设施以及军事建筑、设施和战争遗存等,更有贵重精美的陶瓷、青铜器、玉石器、漆器、金银锡器、绘画、书法、玺印、织绣、家具、钟表仪器,以及外国文物,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既是北京作为悠久古都的历史见证,也是古都北京留给世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系统完备的礼乐制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一般认为,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公旦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底蕴。而后,经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提倡,礼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套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仪式制度、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从礼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吉、凶、宾、军、嘉五种。吉礼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宗庙祖先等的礼仪。凶礼是哀吊忧患之礼,因遇凶恶之事以致哀解忧排患而得名,既包括对丧葬的哀悼,也包括对饥馑、水患、战败、寇乱等天灾人祸的哀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军礼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这些礼仪强调敬天尊祖,家国有序,将传统的道德规范蕴含其中,并为上上下下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确立了行为规范。中国古代强调以礼治国,以礼教人,都城则是制定并实践礼制最重要的地方,北京作为辽金以来的都城,不仅制礼作乐,而且营建了大量礼仪建筑,至今有“九坛八庙”之说,同时留下了关于践礼的大量图文记录和实物。北京系统完备的礼乐制度彰显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塑造了讲规矩、守秩序、有里有面的北京人性格。

厚德载物的包容气度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本来就是多元文化交汇地带,千年都城史更使这里成为五方杂处、风俗不纯之区。一方面,北京是契丹、女真、蒙古、汉、满等多个民族建立政权的都城,不同民族带来不同民族的主体文化。另一方面,都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使得“八方人口汇京师”,人是文化的载体,八方人口汇京师意味着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令人自豪的是,形形色色的人群和各种各样的文化均在此有生存的空间。以最具有排他性的宗教文化为例,在北京,寺、庙、观、堂各种宗教建筑鳞次栉比,这不是某种宗教的一枝独秀,而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与民间信仰的共在共荣。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交流互鉴,既表现了北京厚德载物的包容气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北京的开放胸襟。浸润于多元文化之中的北京人见多识广,见怪不怪,自信而大气。

万国之表的首善追求

首善原本指学校,《史记·儒林列传》云:“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意谓学校在教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施教化,要从京师建立学校开始,以为四方的模范。后来也将首都称为“首善之地”或“首善之区”。清朝有名为“首善全图”的地图,所绘即是京师。

将“首善”之名赋予首都,不是简单的重新命名,而是包含着对首都性质与功能的肯定和期许。首善既意味着程度上的最好,又意味着在时间上的最早,也即首都理应为“万国之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率先达到更好的状态,并对其他地方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这促使北京一直有着“首善”的自我期许,并朝向“首善”不断努力。

(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博士后刘同彪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古都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7LSA012)的研究成果】

责编/周素丽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古都   精髓   北京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