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摆脱“落后的社会生产”进入打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新时期,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总量扩张“量变”进入结构优化“质变”的新发展,意味着人民群众从“生活奔小康”进入“生活更美好”的新期盼,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从“长远大计”发展到“千年大计”“根本大计”的新要求,意味着美丽中国从“努力建设”进入“开创新局面”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许多新要求和新任务。同时也对资源型地区平衡和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之间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和更大挑战。
进入新时代,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一些资源型地区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转型发展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绿色引领、优化营商环境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重点选取江西景德镇、四川攀枝花、湖南娄底、山西长治四个典型资源型地区,整理它们转型发展的探索实践,并对其中的先进做法和成熟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地方实践
江西景德镇: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实现“瓷都”美丽嬗变
为破解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局,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江西省景德镇市深入实施转型发展战略,通过活化陶瓷工业遗存、发挥瓷都品牌和人才优势、构筑双向开放高地,走出了一条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城市与民生和生态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的转型之路,实现“瓷都”美丽嬗变。
活化陶瓷工业遗存,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坚持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升综合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老厂房改造修缮和保护利用,建设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等非遗展示场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等文化场所。同时建立手工制作—工业设计—陶瓷艺术“三位一体”的现代服务业文化综合体。二是坚持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巩固陶瓷产业领军地位。依托陶溪川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集聚优秀创意人才,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动“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培育一批陶瓷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公司+工作室”经营模式,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坚持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引领,探索多元发展之路。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领军城市,建设世界瓷都核心风貌区、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区、高端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和工业遗产文化旅游区,促进城区有序发展。
发挥瓷都品牌和人才优势,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高技术陶瓷。充分利用陶瓷产业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科研资源,深化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进“产学研用”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以调优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高端日用瓷企业和培育本土优质企业,推动传统日用陶瓷产品的革新和升级,不断提高景德镇日用陶瓷的品质和产品附加值。盘活本地陶瓷资源,挖掘陶瓷产业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陶瓷文化产业带动传统瓷陶产业发展。三是以产学结合为抓手,促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纽带作用,优化产学研用平台运作机制,积极对接陶瓷工业综合体、航空“科技孵化器”等平台,探索“孵化基地+企业”的合作投产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
构筑双向开放高地,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一是打造人才集聚的洼地,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吸引更多优秀“景漂”“景归”人才来景德镇创新创业,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为转型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拓宽外向发展的渠道,激发企业市场活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展会,推进陶瓷企业和陶瓷文化“走出去”。三是夯实交流合作的平台,提升文化品牌价值。依托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平台,积极开展经贸、文化、学术、演艺等活动,开展景德镇陶瓷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速推进景德镇文化走出去,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四川攀枝花:走好绿色转型发展之路,逐梦“绿富美”现代城市
近年来,攀枝花市以加快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国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为契机,立足发挥比较优势,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守住“发展、绿色”两条底线,加快老工业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推动攀枝花由工矿基地向生态宜居城市、由钢铁之城向阳光花城、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开放包容城市转变。
发挥比较优势,一“加”一“减”做好两篇文章。近年来,攀枝花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找准钒钛和阳光两大比较优势,努力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一是做“减法”。陆续关停多家小矿山、小钢厂,压缩数百万吨钢铁产能;加快发展矿业、钒钛、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逐步由钢铁经济为主向钒钛、钢铁经济并进转变,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打造“五个一”——建实一个“高”“新”特色鲜明的国家钒钛高新区,建设一个聚集全国钒钛交易资源的国家钒钛交易所,建强一个部省市共建、产学研协同的国家钒钛重点实验室,建成一个具有标准主导权的国家钒钛质检中心,建好一批有实力的钒钛企业。二是做“加法”。依托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禀赋,提出“康养”理念,率先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相继探索出了“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等“康养+”业态,串起了产业融合发展链。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攀枝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好江河之水,保护好绿水青山和蓝天白云,开展了包括多项重大行动并已取得成效。一是打响选矿行业污染综合整治攻坚战。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强化环保问题督促整改力度。二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980名专(兼)职环保员,织起一张“零死角”的全域环保监管网络,坚持目标导向,“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切实推进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着力构建促使企业“不敢乱排、不能乱排、不想乱排”的长效机制。三是实施整治修复工程。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水源及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及干热河谷脆弱区生态修复工程,摸索出“良种壮苗、大坑客土、水源配套”的造林思路。
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攀枝花市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关心的高质量需求,不遗余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一是稳步推进攀枝花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攀枝花的居民在家能够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湖南娄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娄底工业转型升级
湖南娄底市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钢铁而立,因钢铁而兴,历史上曾经有过生产千万吨钢、千万吨煤、千万吨水泥的辉煌。近年来,娄底市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总基调,把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凝聚了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结构不优、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娄底市转型发展的瓶颈,要实现资源型城市“华丽转身”,必须要在摆脱资源路径依赖,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面对新挑战,全市上下梳理思路,凝心聚力,积极实施“七个三年行动计划”和项目建设大比拼活动,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打响了一场转型升级的攻坚克难战,形成了推动转型升级的广泛共识,形成了强大合力。
探索了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娄底市是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近年来,娄底市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出资源困境、提升发展质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突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的龙头带动,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综合利用三大工程,健全组织体系、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形成了钢铁、煤电一体化、有色、建材等四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形成了转型发展的政策洼地。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娄底转型发展,2015年1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土地、融资、创新创业、税收和投资等方面明确了15条支持政策,为娄底市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时,娄底市积极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钢铁深加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的若干意见》等十几个配套政策,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
山西长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力破转型发展瓶颈
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山西长治市担负“以局部的探索实践创造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模式”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打响产业转型升级战,为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长治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围绕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新能源产业提质,积极打造煤电煤运煤化全产业链,培育能源转型升级新动力,把能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努力打造能源革命的排头兵,着力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六大工程”的长治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相继引进立讯精密电子等企业,加快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和企业建设。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提质,成功重组常平集团。围绕“双创”孵化新产业新业态,长治市各类省级创新创业平台达到23家,城区、高新区成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围绕实施人才战略,长治市制定了高标准的引进人才政策,建成了500套人才公寓,以此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长治发展;同时长治将充分发挥长治职业技术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加大产教融合,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切实形成转型发展的人才支撑。
以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为统领,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长治市被批复为首批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转型综改试验区为统领,长治市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功能和创新示范效应,统筹现有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和27个市级重点产业园区,按照“一县一区”的思路和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将全市具备整合条件的24个园区(开发区)整合为13个开发区,全面推进“三化三制”改革,全力推进开发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工作做到了“八个率先”,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长治市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相继成立长治市煤化工研究院和长治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以重点领域改革为抓手,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长治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抓改革,扑下身子抓落实,持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放管服效”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审批制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有力地激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活力。围绕省委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总体部署,长治市制定《长治市营造最优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确定了22项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
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
以前,我国资源型地区主要以消耗资源为主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被破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均衡等现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和迫切性更加凸显,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显,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总结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实践经验,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跨越重大关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资源型地区今后进一步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工作遵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为此,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水平,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水平,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和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职能,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坚决打赢打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攻坚战持久战。不折不扣地把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保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转型升级。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尊重人民群众意愿,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作用,激发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资源型地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人的需要为首要目的和最高宗旨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经济社会转型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此外,还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实现资源型地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不断加快资源型地区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源型地区尤为迫切,关键还要靠创新。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立足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综合性全局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政策,依托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五大支撑,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同时加快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加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加快补齐创新供给体制短板,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高供给质量、需求质量、配置质量、投入产出质量、分配质量、经济循环质量。
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传统增长动能衰减和转向高质量发展“双碰头”阶段,资源型地区经济尤为迫切需要通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此,资源型地区亟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科技支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巨大市场空间,改革深化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制度供给,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造良好宏观环境”的四大历史机遇,不断在科技创新、需求变化、制度变革上下足功夫。通过要素质量提升和优化组合,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活旧动能,做优质量、做强品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找到以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主导、以需求变化为导向、以制度变革为保障的产业发展新动力。
坚持改革推动转型发展,不断释放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活力
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仍然面临诸如“对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制度环境不够优化、政策碎片化甚至相互冲突、高端要素支撑不足”等一些体制机制顽疾,需要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和增强市场活力方面聚焦发力,解决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不断释放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活力。
一是突出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分工,明确政府关系把“看得见的手”和“看不得见的手”统一起来并用好。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通过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来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管理,提高放权“含金量”,增强监管有效性,突出服务主动性。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坚决把该放的放开,把该减的减掉,把该清的清除。此外,还要加大问责力度,强化违纪追责,加强过程监督,决不让为官不为、懒政怠政成为简政放权的“拦路虎”。
二是突出增强市场活力。改革是要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活力。要遵循市场规律,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积极有效的市场参与,增强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和调整能力、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进入壁垒以及地方保护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决定作用。同时还要深化财税、金融、价格等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健全市场主体平等高效使用各类生产要素的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绿色引领转型发展,不断提高资源型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
绿色是资源型地区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底线和方向导向,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跨越生态文明建设“三期叠加”重大关口,提高资源型地区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绿色引领转型发展。
一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优最大化。
二是推动资源型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全面推动资源型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制度和政策导向,建设绿色、低碳、高效利用的产业发展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动能。另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逐渐由愿景走向现实,让绿色发展底色日益鲜亮靓丽成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常态,让资源型地区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红利,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感受到清新、体会到美丽,让资源型地区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青山、碧水、蓝天、绿地带来的生态红利,同时也为资源型地区今后进一步转型高质量发展集聚雄厚的生态优势和厚植强劲的发展优势。
【整理:人民智库研究员 王礼鹏】
(资料来自新华网、山西日报、今日山西网、中国经济网、搜狐网、手机网易网、四川日报、搜狐网、娄底市人民政府网,等等)
责编:贺胜兰 / 赵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