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所涉及的区域、人数之广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总体走向和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不测甚至颠覆性事件。对此,我们党在应对和处理这一重要问题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方法,就是依靠人民,向人民要智慧;为了人民,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受益。
起始于40年前的改革开放,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实力,而且从深层次上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格局。其实,二战以后,许多走上独立的国家都开始通过改革开放寻求国家的强盛,但这其中有许多不成功,有一些难以持续,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找到一条改革开放的科学有效的原则方法路径。
中国的改革尽管面对许多风险和挑战,但由于我们从一启动,就坚持正确的方法路径,因而总能够化险为夷。这里要强调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则方法路径不是先天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而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获取并提升的。
党的领导 顶层设计 运筹帷幄
中国的改革是一场需要对我们原有的体制机制进行重大变革的革命,这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群体的利益需求,这种整体性、结构性的变革,所带来的思想上、体制上、物质上的阵痛是巨大的。对此,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总体战略上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设计,要通盘考虑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重点、路径,将改革的力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度统一考虑,借鉴世界各国改革开放的经验,特别是要将一些国家由于改革开放的失误而出现颠覆性问题的教训进行深入考察。对于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邓小平曾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
改革开放从来就不是在风平浪静中渡过的,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但由于我们总有先手棋应对,同时又能善于总结并调整我们的一些方法,这就在总体上保持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不变、基本价值导向不变。回顾这四十年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也确实听到有企图通过改革开放全盘照搬西方制度模式的声音,也感受到有人对过去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组织和发展方式的怀念,还有因对改革开放的某个方面考虑不周而放大对改革开放的整体质疑,所有这些,我们党都能正确应对,并及时化解风险。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战略、新举措,集中体现出我们党把握改革开放的大势,以及把握改革开放的基本规律、总体布局和重点难点所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无论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但何时开、何时开到什么程度,开门时又如何做到有效防范和应对一些负面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党和国家是有正确判断、有定力、有自信的。
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吸取人民智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最根本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坚持群众史观还是英雄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社会哲学流派的重要分水岭。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何时坚持依靠、相信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胜利;反之,漠视群众的作用和诉求,我们的事业必然会受到重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无不处处体现着上述这一历史结论。邓小平早就指出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所涉及的区域、人数之广之大,前所未有,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总体走向和每一个细节,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不测甚至颠覆性事件。对此,我们党在应对和处理这一重要问题时,所坚持的基本原则方法,就是依靠人民,向人民要智慧;为了人民,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受益。
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在最基层,他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敏感度最高,最有发言权,他们所提的建议也最接地气。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确实,一旦人民从内心掌握了改革开放的道理,一旦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诉求被激活,就必然化为改革开放最有智慧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破,战无不胜。回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启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再到企业改革、市场改革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人民群众在其中的首创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并升华了群众史观,进一步强调了人民中心地位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由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都必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特别是对于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举措,更要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是前所未有的,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是前所未有的,对在各项事业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决心和信心亦是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通过强化人民的中心地位,将我们改革开放引入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不能千篇一律,而是需要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掌握全局。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大工程,但我们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思维和方案,需要从重点难点出发,集中优势兵团,找到突破口。从社会发展的领域来说,我们是将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的,因为在社会结构中,经济是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的。任何一个社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的吃穿住行,只有将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做好,才有能力和精力发展文化艺术等。
改革开放的起点,首先是要解决人们吃饱肚子的问题,这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下大气力,勇于突破,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猛提高。从计划经济国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转变,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再到“社会主义有市场和资本主义有计划”的新认识,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抓住了这个重点问题,并由此打开了新局面。当然,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进入新时代,可能有人要问,是不是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工作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无论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多大变化,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性质没有变,中国的总体国情没有变,我们还需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深入地改、持续地改,并且越是改到深处,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难题就会逐渐浮出水面,就越需要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义无反顾地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开放要抓重点,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理会其它矛盾,因为如果置其它矛盾于不顾,则会导致矛盾性质发生变化,一些次要矛盾由于形势的变化,便会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主要矛盾。对此,我们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将重点论与两点论结合起来。如在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要注意社会体制、生态体制等方面改革的联动。客观地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强调经济发展的过程,在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抓生态的力度不够,或者没有如抓经济发展一样抓生态保护,总以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有显示度,生态保护是软指标、不是迫在眉睫的要事紧事,甚至还认为生态保护力度太大会影响招商引资、影响GDP指标提升。因为改革的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一旦生态体制改革不坚决,就可能反过来影响经济体制的改革,影响我们发展的质量。
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搞改革开放的特区。在特区中可以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特殊政策、特殊工作要求。特区的理念和实践成功,使得中国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沿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前行。试想,如果没有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没有全国人民对特区的支持和帮助,没有后来将特区示范效应不断强化,我们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且是关键的一步就不能走好。
中国无论人口、组织层级,还是国土面积都属于超大规模国家,这也决定了对于任何一项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都需要慎之又慎,一旦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则要付出非常高的成本和代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这也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授人以柄,同时又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重要原因。
从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党就坚持先行先试、整体推进的改革方略。为何要选择先行先试的方法呢?原因不外有三:一是紧迫的问题已经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问题倒逼而来的,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时,当现存的管理体制机制严重影响人们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时,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就必须先行先试抓紧改。二是此类改革风险大、涉及面广,需要通过先行先试,及时发现问题,化解风险,从而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三是对于一些重要的吃不准的问题,无论是从人们的认识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对此,也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在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避免大面积的工作失误。
当然对于先行先试,我们党是有明确的态度的。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要敢于创新,勇于作为,要营造出一种包容失败的工作和文化氛围。同时,先行先试绝不意味头脑发热,打无准备之战,先行先试同样有预案和工作流程,同样有预警机制。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我们不断地由试点到整体推进的过程。每一个决策都有一个不同范围、不同性质的先行先试的过程。从哲学上来讲,这一过程,也就是人们从实践到认识再到新的实践和新的认识的过程。
吸取外来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个中国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贡献世界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充分证明,资本主义开启了世界历史,但并不可能成为世界历史的永恒主导者。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生的且充满活力的组织力量,当然应当在世界历史格局中有大的作为。
中国改革开放首先就是一个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管理方式的过程。必须承认,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较早,在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方面已经占领了制高点。我们需要在同他们广泛的交流交往中,全面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但要指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绝不是一个复制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过程。有三点要求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现代化的目标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强国梦是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二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照搬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十几亿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这是我们的底气和自信所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走自己的路。三是在当今的逆全球化背景下,部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搞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他们企图遏制中国的崛起,遏制中国在全球化进程所发挥的正能量和示范效应。这一现实博弈,再次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等,整体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大国重器”,不受制于人。由此,才能使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走出一条宽广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我们从制度创新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激发了全体中国人的主体创造性。特别是我们正在推进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渗透推广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进一步优化我们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在世界现代化竞争的格局中展示独具魅力的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本文作者分别为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董惠敏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