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公私关系的分化、进化与变化

核心提示: 公私关系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公私关系及其分化过程中,既打下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烙印,又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私分化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公私关系,适度推进公私分化,合理划分公私界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公私观。

【摘要】公私关系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公私关系及其分化过程中,既打下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烙印,又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私分化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公私关系,适度推进公私分化,合理划分公私界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公私观。

【关键词】公私关系  公私界限  公私分化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并就公私关系与党建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公私关系都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公私关系及其分化问题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公私关系的基本概念与本质属性

公与私是一对相互排斥、相互联系而又相互转化的概念。公私分化及其界限变化,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分化,又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进化。公私分化及其程度与水平,既反映了人们生活的社会形态,又反映了人类认识、利用和控制自然的实践能力。因此,公私关系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还有思维属性。

就公私关系的社会属性而言,所谓“私”,一般是指个人的、自己的、独占的、隐秘的行为或事物。所谓“公”,则是指大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世界的行为或事物。公与私之间,既有社会主体及其行为与规范的区别,又有社会事务的性质、特征与范围的不同,还有社会成员行为动机与思想观念的差别。

就公私关系的自然属性而言,所谓“私”,一般是指人们所能认识、利用、控制或独占的事物。而所谓“公”,则是指人类无法认识、利用、控制或独占的事物。就这个意义上讲,公私关系就是天人关系,天本为公,天上无私,而天下则逐步被人们占有和瓜分。换句话说,人本有私,有人便有私。人类活动的范围和水平,决定了公私分化的界限和水平。

就公私关系的思维属性而言,所谓“私”,一般是指个人的思想认识,包括各种各样的私心、私见和私念。所谓“公”,则是指人们公认、公决和公守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规范。就这个意义上讲,公心与私心之间的区别,既反映了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公私观念,也反映了社会分化和进步的程度。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存在着公共机构与私人组织、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公共政策与私人决策、公法与私法、公德与私德、公车与私车等公私分化。

因此,公私关系本质上是天人关系和人人关系。在公私关系及其分化过程中,既打下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烙印,又记录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公与私之间,本无善恶之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会存在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分化和公私分化。而适度的公私分化,则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公私关系及其内在联系

公与私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是大家与小家之间的关系。公与私之间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界限,公与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首先,有公才有私,公是私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其次,有私才有公,私是公存在和发展的基因和动力。再次,私来源于公,也终将转化为公;公是由私构成的,也必然随私的发展而发展。

公私之间,既可以公私不分、天下为公,也可能公私混淆、假公济私、化公为私。正因为公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既可以化公为私,也可以化私为公;既可以公私不分,也可以公私混合;既可以假公济私,也可以假私济公。

事实上,公私不分、公私混淆,是产生各种腐败的主要根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特别指出:“作风问题都与公私问题有联系,都与公款、公权有关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

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各种腐败现象,就必须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这个角度上讲,只有明确划分公私界限,规范公私行为,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和消除各种官员腐败现象。具体来说,要明确划分和规范各种公职、公权、公款、公务、公车、公房等公共职务、公共资源、公共事务的性质、界限和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严格规范和约束各种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以防止和杜绝各种公职私用、公权私用、公款私用、公车私用等公私不分的腐败行为。

公私关系及其本质区别

公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认识到公私之间的必然联系,就会使我们认识到公私并存的必然性;认识到公私之间的本质区别,就会使我们认识到公私适度分化和公私界限分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明确划分和界定各种公私界限,建立和完善各种公私机构运行机制和行为规范,将有利于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公私之间存在着不同角度、不同维度、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区别和界限,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私是个体的,部分的,局部的;而公则是相对整体的,全体的,集体的。私人行为是个体行为,而公共行为是集体行为。私人利益是个人利益,而公共利益则是集体利益或整体利益。私是个性的,特殊的;而公则是相对共性的,普遍的。私是相对小的,而公则是相对大的。

第二,私是自主的,自由的;而公则是相对共主的,民主的,官主的,甚至是无主的。私人活动是自主自发的活动,更具有自由性、自觉性和自然性。相对而言,公共活动则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组织性、规范性、强制性和外部约束性。

第三,私是隐秘的,隐私的,私下的,封闭的;而公则是相对公开的,透明的,开放的,共享的。私具有排他性、歧视性和独占性,而公则具有非排他性、非歧视性和共享性。

第四,私是多样性的,异质的;而公则是相对单一性的,同质的。私是分散的,分别的,独立的;而公则是相对集中的,统一的。私是竞争性的,而公则是相对垄断性的。

第五,私是界限清晰的,而公则是界限相对模糊的。私是确定性的,而公则是相对不确定性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私分化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是一个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相混合的经济体系。我们既不能搞片面化的私有化改革,也不能搞片面化的公有化改革。极端的私有制行不通,极端的公有制也一样行不通。

如果没有私人经济主体及其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市场经济体系。就这个意义上讲,众多的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如果没有公共经济主体及其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也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就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发展适度的、合理的公共经济体系,才能推动社会整体文明进步,才能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应该是一个混合经济体系,是一个公私混合、公私分明、公私适度和公私和谐的经济体系。我们既不能搞“大私无公”,也不能搞“大公无私”。没有私人经济活动,便没有市场经济效率和活力;没有私人投资和市场交易,便不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如果没有必要和适度的公共投资、公共生产、公共分配和公共交易等公共经济活动,没有适度的公共政策引导和调节,便没有可持续的市场发展方向、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公平的市场秩序,也不可能高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与公私观念

公与私,既是一种财产界限,又是一种行为界限;既是一种制度安排,又是一种思想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公私观念。而人的公私观,则取决于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一人一世界,一人一价值,一人一人生,一人一公私。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必然会影响人对公私的态度。而世界观的转变,也必然会改变人的公私观。

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相对低下,人们能够将生产生活资料占为己有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当时既没有明确的公有制,也没有明确的私有制。因此,原始社会里人们的公私界限和公私观念,也非常淡薄和模糊。

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社会分工不断推动和加深了社会分化,推动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公私分化,便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公有制和私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私观念和思想理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里,存在着不同形态的公私制度和公私观念。总体来说,随着历史发展,社会公私分化日益细化和深化,公私对象和范围不断变化,公私界限逐步明确和清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私有制和私有观念迅速扩张,公共产品和公共事务也不断增加。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私人财富,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进了社会化的大众福利,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思想。

从根本上讲,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决定了人们的公私观念和社会公私关系及其分化、进化与变化。社会分工推动了社会分化,推动了人们社会角色分化及其权责利关系分化。公私关系既反映了人认识、利用和控制自然资源的能力,又反映了人认识、协调和控制社会关系的能力。就这个意义上讲,公私关系及其分化和进化的程度,既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人类的祖先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原始公有制社会。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私有财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私有观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公私分化不断扩大,公私界限日渐明晰。

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公私混合经济体系。市场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自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市场本质是一种供求关系。市场化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也必然会强化社会联系和社会协同。市场既是公私混合体,又是公私矛盾体。无论市场主体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动机和私人欲望,都无法阻挡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和社会影响。就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化既带来相对的社会分工,又促进普遍的社会联系;市场既使人们之间相互分工、相互分开和相互分离,又使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的市场活动,必将产生相应的公共效应。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私关系及其界限也将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相信市场化改革必将推动社会化发展,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大众化社会福利。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公私分化及其变化规律,有利于我们正确看待和处理公私关系,适度推进公私分化,合理划分公私界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公私观。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推进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战略及相关政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② 《习近平: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新华网,2014年1月14日。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公私   进化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