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内涵和战略目标
战略内涵。“交通强国”是国家交通发展由“大”而“强”的历史演进过程。交通强国应当在实现安全、高效、舒适、方便、环保、节能等系列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交通服务的一体化,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智能化,且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装备技术等硬实力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同时,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和综合智能运输大通道,能有力支撑中国国民经济高效持续健康运行。
交通强国应拥有与卓越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能建成先进的现代行业治理体系、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影响力和塑造力的国际交通话语权和一支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意味着交通服务质量卓越,使供给充足、产品丰富,人悦其行、物优其流成为现实。客运满足人性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出行便捷性、温馨感、舒适度大幅提高,货运满足经济性、时效性、便利化需要,带动全社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现代服务业水平达到国际标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满足。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还意味着交通效益良好。交通运输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比较优势充分体现,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交通运量增长、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强,资源配置科学合理,产品结构多元优化,经营机制灵活高效,资产溢出效应良好,负债合理、风险可控,财务实力、市场活力、创效能力强,实现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形成交通品牌集群。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不仅使交通自身强,做到系统最优、效率最高、优质服务经济社会,使安全可靠、便捷畅通、经济高效、节能环保的“人民满意交通”,以及多方联动、治理有效、法制健全、文明守信、绿色智慧、综合发展、服务全球的“现代交通”得以实现实现;而且交通运输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满足国家现代化强国对交通的需求,使交通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支撑性、引领性和战略性地位更加坚实,进而更好地实现“三个服务”,即服务人民、服务大局、服务基层。
进言之,“交通强国”在上述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至少还可以在“交通”、“强”两个方面作进一步拓展深化。首先,交通不仅是铁路、公路、水路(水运)、空路(民航)、邮路(邮政)和管路(管道运输),在当今这个陆、海、空、天、网的全域时代,至少还应包含“天路”(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和“网路”(信息高速公路)。其次,“交通强国”中的“强”,不仅是形容词,更是动词。换言之,“交通强国”不能仅理解为“在交通方面是强国”,更应该解读为“通过交通使国家强大”,即跳出交通看交通,从战略高度审视交通的重要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将交通强国与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并列一起,指明了未来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结构,也由此可见交通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作用。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中,我们从交通驱动要素流动拉动关联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交通有力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交通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舟车广至推动文化融合,交通进步推动文明互鉴演进,以及从交通强国到道路自信等六个方面的详细分析,旨在阐明如何“通过交通使国家强大”。
战略目标。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自身发展条件,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求,按照“使交通真正成为发展先行官”的发展定位,基于已有的工作基础,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之前建设交通强国,可以分“三步”来安排:
第一步,“十三五”时期,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建设交通强国的准备期。这一时期,交通运输需增强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服务保障能力。交通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目标,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铁路网络和运输服务短板,有效支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加强交通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和覆盖程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广泛的运输网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协同合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时期,大部制改革全面完成,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形成,投资可持续发展机制初步确立,为我国交通运输从侧重提高运输能力过渡到侧重改善服务质量,从侧重依靠投资过渡到侧重依靠科学技术应用打下基础。交通运输将充分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在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建成交通强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时期,将投资15万亿,新建公路3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铁路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万吨以上码头泊位300个,民用机场50个。届时,高铁覆盖80%以上的100万以上人口城市,高速公路、民航机场覆盖20万以上人口城市。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部分地区和领域率先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部分领域率先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
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用15年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时全面进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切实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国惠其昌”。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智慧、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更人性化、更可持续、更具竞争力,“交通+”新业态形成;建成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资金能源环境可持续的合作共赢的交通体制机制,强力支撑“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拥有量、客货运输及周转量、交通科技水平、交通治理水平更大幅度提升,交通运输业实现现代化。
在铁路领域,基于智能系统的集成整合运用,将全面运营以2022年冬奥会重要交通通道“京张高铁”为代表的无人驾驶、无人售票、无人检测的更加安全可靠、更加经济高效、更加温馨便捷的智能铁路。智慧动车组实现无人驾驶、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运输服务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刷脸畅通出行、站车5G覆盖、智能引导等时速600公里以上的高速磁浮列车将成为主流,超级高铁率先规模化工程化应用,并为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铁路交通解决方案。在公路领域,将全面建成智能化交通运输体系,提供多样性、个性化、体验型服务,人类出行则按照程序设置完全智能化,无人驾驶全面普及,交通工具实现即时打印,光伏道路、氢能道路、磁浮道路等直接为车辆供给动能,并实现能力转化循环利用,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也不再出现,“红绿灯”被放进博物馆,交通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航空领域,将构建起普通飞机、超音速“协和飞机”“超高速飞机”等共同组成的飞行器体系,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航空领域普遍运用,智能售票、智能安检、机器人等代替人工辅助乘客出行,飞机无人驾驶、自我修复,航空出航实现最优算法,并真正与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城市交通无缝衔接。
到那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五位一体”、综合布局、无缝衔接、四通八达。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人文交通“五位一体”、高效治理、兼容持续、协调发展。运载工具越来越轻量化、自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和人性化;交通出行更凸显通达性、衔接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物流成本要大幅下降,将由现在占GDP的16%下降到10%左右,绿色交通方式要达到70%以上。
人流方面,出行总量将持续增长,出行偏好发生转变,更加追求出行的品质、个性化和速度,出行频率、距离、消费不断提高,出行需求向小批量个性化转变,要求便捷、高效、精准、低成本。城市群内、跨省、跨境出行占比增加,自动驾驶汽车和共享交通等新的形式带来新的活力,共享出行成为趋势。
物流方面,运输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但随着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加之高压输电和管道运输的发展,大宗散货运量增幅将会下降,运输强度到了一定阶段会稳定甚至回落。货物运输流向、结构将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全球生产、全球消费、全球流动成为趋势。城市配送向小批量转变,快递占比将增加。此外,对物流成本、时间、效率、全球通达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到那时,技术革命将带来全新影响和改变。铁路双层集装箱技术、无缝货运中转站(thruport)技术(起重机从铁路到铁路的运输,不再需要在火车站外隔夜存储货物)、一体化物流技术、物联网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管道运输技术将使油品、煤炭等大宗物品通过管道运输实现,从而改变运输结构。能源领域的技术将使每条特高压线路替代2000~3000万吨煤炭运输,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将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需求。车路协同技术、汽车列车技术普遍应用,无人驾驶车销量明显增加,时速400公里高铁技术普遍应用。
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创意产业、互联网经济、体验经济,人与物的交流可能出现“去中心”特点,人不必集聚便可在虚拟网中实现高质量交流。3D打印及纳米技术使本地化生产和分散化生产成为可能。技术革命带来全新的交通系统,能力和安全性大幅度提高,交通系统的绿色、环保、人性化得以全面实现。
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交通强国的基础上再用15年时间,到2050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进入世界交通强国前列。高标准建成高度便捷、高效、绿色、智慧、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支持中国国家战略,全面完成全球交通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全球互联互通系统,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国倚其强”,牢牢掌握世界交通业发展话语权,全面参与全球交通治理。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拥有量、客货运输及周转量、交通科技水平、交通治理水平等将在全球全面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辐射力。绿色交通比例从70%提高到90%,物流成本降低至占GDP的7%以下。
到那时,太阳能将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较大比例,交通工具主要由电力驱动,能源成本大幅降低,大多数消费者使用的能源几乎是免费,汽车销售商将免费充电。电动汽车成为主流,城市禁行汽油车和柴油车。汽车成为移动的办公室、娱乐设施,且汽车之间可以进行自动通讯。
以上是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之前建设交通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展望未来,中国交通人将坚持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服务大局、当好先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步伐,使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服务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全面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战略支撑,进而为积极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徐飞,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教授、博导,美国哈佛大学、MIT高级访问学者,中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分会副会长,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铁道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博弈论、战略联盟与竞争战略、创新战略。主要著作有《战略管理》《重混战略》《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