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化北京古都特色彰显首都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担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充分彰显首都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北京文明古都的历史特色。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加强老城保护与复兴,将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北京古都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地位。
以给百姓多留绿地重塑绿水青山空间。北京以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北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给百姓多留绿地为原则,重视“留白增绿”,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快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实现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和美丽首都生活的向往。
3.以人民为中心谱写首都发展新篇章
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根据新蓝图谱写“怎样建设好首都”的新篇章。北京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化成实际行动,对怎样建设好首都进行实践与探索,开启了首都建设的新航程,谱写了首都发展的新篇章。
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聚焦首都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北京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市民最为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导向,从市民需要出发,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特大城市病问题,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办好冬奥会等重大战略实施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强化首都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北京在首都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邀请市民参与,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用21世纪的眼光制定和衡量城市规划,用“四个意识”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在统筹各项城市规划中,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将疏解和腾出的空间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对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后的街区加强规划引导,增加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城市规划更有人情味,更能增加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人民共建为力量完善首都治理。首都发展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吸纳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参与首都治理的能力与获得感。北京从人民群众便捷、宜居、和谐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互动、协同,形成良好的共同治理关系;将城市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各区落实街巷长制与小巷管家,对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城市乱象,依靠群众参与、监督进行城市整治;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控、环境治理和节水城市建设等,提高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使首都成为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共建共享的首善之区。
以对人民负责为追求传承首都文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使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北京加强对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三层保护,将文物单体建筑修缮与环境整治和改善相结合,景点保护与街、区成片保护相结合,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历史风貌,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和保护首都历史文脉。
以人民宜居为目标推进首都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由之路。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人民和谐宜居的美好生活为重要目标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坚持“大尺度绿化”要求推进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陆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