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破解深度贫困的八个要点(3)

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

有些贫困户错误地认为脱不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是外派第一村书记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扶贫不能仅仅单纯依靠物质扶贫,还必须重视精神扶贫。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深度贫困地区由于长期封闭与教育水平落后,使当地人形成因循守旧的心理,对外来新文化产生隔膜和排斥。消极认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的幸福观、懒散怠惰的劳动观影响很难破解,而宗教势力和封建迷信等糟粕又不断侵袭和渗透,导致“懒散慢”“等靠要”等现象根深蒂固。政府需要创造性地通过扶贫扶志来解决。比如可以选择自强自立的优秀农民当村庄带头人,起模范带头作用。政府还要在农村开展“扶志工程”。比如通过村民小组会议等形式,推荐本村“致富之星”“脱贫之星”“帮扶之星”,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转变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只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激励性制度,才能真正激发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从更长远来看,扶智更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贫困恶性循环,这方面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针对原居民的一些做法值得采纳。由于这些国家的原居民贫困落后,又不愿意接受外来文化,受传统习惯影响很深,不重视子女教育,于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采取有力措施,将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到城市里接受完整的先进教育,使其知识与技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且最重要的是使其原来落后观念得到根本清除。这些受过先进教育的孩子成年后回到家乡,就可以彻底改变落后地区文化观念,从而顺利地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否则,有钱也不成事。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

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我国近年来选派了近80万个驻村干部,近20万个第一书记进村扶贫。这支队伍中不少人工作成效显著,但也有一些扶贫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执行能力等方面与扶贫攻坚目标还有差距,需要从精神与物质层面进行更大的激励,增强扶贫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与攻坚力。也有一些干部抱着赶紧脱贫走人的态度,采取一些手段来“搞政绩”,这就需要加强监管,杜绝把债务和问题留给后来者现象。各级政府要加强扶贫干部队伍能力与激励制度建设,增强扶贫队伍的战斗力。关心爱护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制定激励政策,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为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加强检查督查

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党中央没有硬性要求地方提前完成脱贫任务,更何况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错综复杂。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

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多功能性来脱贫致富。深度贫困地区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常规的办法很难起作用,一定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多年来,我国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案例,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完全是可以战胜的。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深度贫困   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