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是实现稳步脱贫、拔除“穷根”的关键手段,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精准扶贫需要转变扶贫观念,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分类制定脱贫举措,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保障体系,从而保障精准扶贫的实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 教育 “穷根”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精准扶贫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状况,对贫困人口进行素质改造,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知识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扶贫模式。教育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扶贫工作变“输血”为“造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举措,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转变扶贫观念,加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等一系列扶贫政策逐步实施,使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后扶贫时代”。面对“后扶贫时代”剩余贫困户情况复杂、新脱贫户具有不稳定性以及脱贫户存有迷茫心态等情况,相关部门需要转变扶贫观念,将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是拔除“贫根”、赢得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缺少“智”,贫困户即使有万丈豪情和十足干劲,也可能会因缺乏技术和素质,使脱贫致富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只有重视“扶智”,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力度,才能让贫困地区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在以扶贫、扶智为核心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我国各地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转变扶贫观念,发起了一场以教育为武器,目标直指贫困的教育脱贫攻坚战。2016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大教育群体、五项重点任务”,力争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同时,教育部提出了“两个转变”,即一方面从单纯扶贫转向综合扶智,从“送点钱”“搞项目”转向“扶智”,通过发展教育,隔断贫困代际传递;另一方面从大水漫灌改为精准滴灌。从短期来看,通过教育精准扶贫,能够帮助贫困人口在短时间内掌握生存技能,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贫困人口在脱贫后凭借技术致富,避免了“再次返贫”情况的出现;从长远来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教育公平性提高。同时,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长期开展,贫困地区人民整体素质提升,地区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整合教育资源,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的整体素质,增强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资源和教育传播方式等问题。
首先,要保证教育资源质量。相关部门要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当地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各地要整合当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资源,以便将人口压力转换为资源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在对已有的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后,贫困县一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报,由省一级主管部门统筹协调教育资源的分配,最后由市一级主管部门进行资源分配的执行,从而形成“县上报、省协调、市执行”的高效准确的扶贫模式。同时,在整合教育资源时,要充分发挥省级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高层次的动员引导,使得更多、更高质量的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利用高校的知识、技术、科研优势,对贫困地区进行教育结对帮扶,助力教育脱贫。
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要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各地可以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二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关部门要对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据库,建设学龄人口就学和资助状况数据库,加强动态跟踪,为保证贫困学龄人口就学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提高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线上线下的结合,努力做好贫困地区远程教育。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大教育的传播力度,发挥科学技术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使贫困地区以最低的成本、最便捷的方式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三要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开展片区教育行政干部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促使学校信息化管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分类制定脱贫举措,高效推动教育精准扶贫
因地制宜开展教育精准扶贫,精准分类受教育群体,能够使教育精准扶贫更加高效。相关部门可以按照社会角色区分贫困地区人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通过精准分类和精准施教达到教育精准扶贫的最佳效果。
要建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依托师范院校开展“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着力解决幼儿园教师不足、音体美教师短缺等问题。要完善乡村教师的薪酬补贴、住房保障和考核制度,提高其薪酬待遇,保障教师住房。在保证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还要关注其精神生活,构建乡村教师荣誉体系和心理健康咨询机制,对长期在艰苦地区任教的教师给予相应的荣誉。同时,定期免费为乡村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保证其在条件艰苦、工作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要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贫困家庭儿童接受学前教育。要办好贫困地区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中小学布局建设要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根据学生规模新建、改建、扩建移民学校,确保搬迁学生就学。要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完善控辍保学机制,保障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政府要鼓励引导地方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范围、实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免除公办普通高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并实现贫困县全覆盖。要落实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建立贫困毕业生信息库,实行“一对一”动态管理和服务。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统筹、多方筹措、定人定向、公正公开”的扶贫局面。
要完善教育精准扶贫保障体系。一要做好经费保障,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保障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二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完善管理办法,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坚决查处挪用、截留和贪污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行为。三要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对毕业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对于一些转移就学的毕业生,就学地政府相关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为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并在人事档案、职称评定、教育培训、人员流动等方面予以政策保障。四要出台相关人才政策,引导支持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贫困地区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五要加强对口支援,要把支持片区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按照结对关系和对口支援规划,加大教育帮扶力度。
(作者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张哲浩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司书杰、王文静、李兴州:《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