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坚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实施,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活力;坚持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互通共享。
【关键词】美丽乡村 “一村一品” 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正式提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日程。2017年“一号文件”进一步把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到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的高度加以规划推行。
坚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我们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达成基本共识: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同样需要宜农宜居的幸福家园,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传统乡村在向现代化新村转型过程中造成的乡土乡情失真、人居环境失衡问题,以及传统农民向现代化农民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冒进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遵循“六个取向”来应对挑战,解决矛盾,全面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坚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规划。随着农村地区经济不断发展,农民越来越富裕,其对自身的居住环境也有着较为迫切的改善需求,村民新盖房屋越来越多,农村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农村地区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焕然一新。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则是农村地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限于管理者和村民的能力、意识等,农村地区交通道路设施、房屋建设、休闲场所建设等呈现出风格不一、标准不一、随意性大等现象,并带来一些诸如公共空间被侵占、违规搭建、村道狭窄通行不畅、建筑风貌杂乱不堪等问题,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只建设、不美丽”的状况。一方面,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的协调管理,因地制宜统一设计建筑风貌,制定统一验收标准,科学设计规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卫生间、停车场、休闲场所、商业区等设施。另一方面,在县域整体规划上要有所侧重,明确定位重点乡村和一般乡村、重点功能区域和辅助功能区域,做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宜农宜居。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简单地把“新农村”理解成农村翻新、翻建,于是乎“有钱的盖房子,没钱的刷房子”“有钱的搞大拆大建,没钱的搞村容整洁”,千村一律,僵化教条。现在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在于要体现出农村的美感,应坚持分类推进原则,使不同类型乡村各展其长,百花齐放,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美丽乡村建设过程应该遵循农村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客观环境和资源条件而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对于城郊结合地区的乡村,应该利用其相对丰富的资源条件和服务环境,开发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改造、乡镇生态环境整治等项目,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绿色农业,对接城镇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偏远乡村、纯农业区,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据地理和人文特点挖掘特色优势,分类规划,分层推进,如依靠红色资源的红色乡村、依靠绿色农业和生态资源的绿色乡村、具有渔业优势的蓝色乡村等;再如按照不同人文特点可以分为单民族文化村、多民族聚集村、历史文化村、现代化乡村等,通过分类推进可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灵活多样、“一村一品”。
坚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实施,激发美丽乡村的内生活力
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多、担子重。2017年“一号文件”中将美丽乡村工作目标设定为:生活垃圾专项治理、治污改厕、田园建筑示范、农村公路运营、安全饮水和河塘整治、农村电网和新能源利用、宽带光纤入村和公共文化覆盖共八大方面内容,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美化目标任务。为更好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科学设计,稳步推进,而不能罔顾发展规律,盲目求成。为此,一些资金和资源相对充足的乡村可以整体有序推进,多任务齐头并进达成目标。而对于一些资金和资源匮乏的纯农区、偏远乡村,则需要区分侧重,优先发展一些投入少、见效快、村民改善意愿强烈的项目,如垃圾集中处置、秸秆还田、沼气利用、危旧房改造、道路交通建设等,重点整治乡村脏、乱、差,打造整洁、有序的乡村宜居生活环境。同时也要在精神美化上下功夫,推进义务教育落实、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组织健康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等,提升村民整体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要有条不紊,稳步实施,构建“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村民营造宜居宜农的美好生活环境,其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农民这一主体;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显然离不开广大村民自身的自力更生、积极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内生活力,也更具持久性。国际上一些国家的乡村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参考,如上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就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政府提供水泥等建筑材料,村集体提供土地,农民自主提供免费劳动力,因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韩国农民在“新村运动”中确实尝到了甜头,感到有希望,有目标,因此也就有干劲,有奔头。我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也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权益,重视和采纳村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要办急事,办实事,让农民得到真实惠,看到好前景,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果无法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么美丽乡村建设也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法持久。
坚持凸显美丽乡村建设的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的互通共享
凝聚乡愁记忆,延展文化传承,凸显人文内涵,应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尤为重要的内容。日本“一村一品”发起人平松守彦就曾说过,一个乡村、一个地区最值得珍惜和炫耀的资源,就是它的文化印记,这也是乡村建设最应该倚重和发扬的优势资源。我们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是外在的美化,更是精神人文层面上的美化,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生态牌”,哪怕一处历史人文景观、一种风俗习性、一首民谣、一种特产,都可以成为一个乡村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就应该围绕这些独特的优势资源做文章,在坚守中求新求变,要做到“即见新村又见乡音,即见新貌又留古韵”。在这一问题上我国一些乡村建设实践同样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邛崃市的冉义镇实施的“小组微生”模式,奉化滕头村推行的“历史村落”模式等,都是立足特色人文资源,在优化居住环境、改变老村风貌的同时,也很好地传承了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记,凸显了独特丰厚的人文内涵,升华了记忆中的乡愁。
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的互通共享,互通的是信息、理念,共享的是资源、成果。我们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必然需要立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也要利用这些契机全面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地区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政策制度向农村地区倾斜,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果,以城市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这其中,政府尤其要发挥重要的引导、支撑作用,要持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公路、通讯、电气、供水等基础设施;要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倾斜,完善农村地区信贷抵押机制,给予美丽乡村建设以必要的金融支持;要全面深化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用地入市权等改革,盘活农村优势资产,由此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勤保障和资源投入工作,打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城市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为天津农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天津市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21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高博、李桂花:《农村环境问题:表现、成因及解决》,《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4期。
②侯飞:《“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探析——基于第三方测评的实践思考》,《江西农业学报》,2017年第10期。
责编/姜成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