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供暖的重点在农村,既要补短板又要防风险
四部门要求,2018年清洁取暖试点工作,要坚持突出重点,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资金打歼灭战。
“试点城市均处于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区域,将优先保障能源供应。”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表示,有关能源企业将在气源保障、管道建设、储气能力、电网改造、地热开发生物质储运等方面,对试点城市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制定应急预案,守住底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对于试点地区来说,清洁供暖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建筑节能保温效果差,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说,在农村或城市过冬,人们在家里的着装不一样,农村屋子里穿棉袄,城市里穿羊毛衫就行了。这个差距和变化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农村住宅节能保温效果,远远低于城镇住宅节能保温效果,温度大概要差七八度。
因此,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村房屋保温效能,既可以节省能源,又可以降低采暖成本、减轻农民的负担。
此外,部分地方农村地区实施的“煤改气”工程低压燃气管道全部裸露、架空铺设,与电线、电表安装距离过近,存在安全隐患。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冬季供暖,共配备农村“气代煤”企业安全巡查员1391名,村街协管员3978名,负责日常巡查和入户解决简单隐患问题。按照每300户配备一名村街协管员的标准,加强燃气企业售后维修力量,及时跟进巡检排查、维修、投诉处理、安全培训、应急处置等服务。今年试点城市在这方面仍需努力,对相关设施进一步改造和完善,消除潜在风险。
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统筹利用各类清洁能源
我国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气,“煤改气”客观上加剧了气源供应紧张。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如果各地都盯着天然气这一种能源,那肯定很难保证供应。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清洁取暖方式,有的地方气不够,但电还比较充沛,气就不一定用来解决供暖,气可以供老百姓做饭,电可以用于供暖,这就是多种形式的探索。”刘伟表示,在符合清洁利用标准的基础上,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居民消费能力等条件,统筹利用天然气、电、地热、生物质、太阳能、工业余热等各类清洁能源。
在这方面,首批试点城市进行了有益探索。济南市的“外热入济”工程,通过引入周边电厂的余热来满足本市供暖需求。目前,“外热入济”城市热网一期项目以及城市道路建设配套项目已经立项,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8000万平方米供暖能力。
为了解决清洁取暖的能源供应问题,唐山市在低品位工业余热利用上先行先试,推动生产系统与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走出了一条绿色供热的新路。唐山钢铁、电力等产业每年可产生约1亿兆瓦余热资源,主要是30—100摄氏度液体及60—200摄氏度气体等低品位热源。全市建成低品位工业余热供热项目23个,设计供热能力3079万平方米。目前,唐钢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等4个暖民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项目建成后可实现900万平方米清洁供暖。
“河南省鹤壁市将秸秆颗粒加热作为清洁能源,无论排放量指标还是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都比燃煤进了一大步。当然,如果拿它和气代煤和电代煤比,还有一定差距。” 陈宜明认为,我们国家每年秸秆的产收量为7亿—8亿吨,如果把秸秆做成颗粒作为冬季采暖的能源,可以缓解很大的压力。而且,这样的举措既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又可以替代一些煤,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在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天然气输配体系建设的同时,只要符合清洁利用标准,各地均可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推广地热、生物质等多种取暖方式,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李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