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平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与现实对接性。要以公平思想为指引,全面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继承与弘扬民本精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公平思想 社会正义 法治化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指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动法治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随着我国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民众的发展诉求日益多样化,因此,推进公平思想落地落细落实,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灵活的基本原则,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稳步推进管理制度改革。
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具有鲜明的传承性和革新性
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是其在总结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与演进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与现实对接性。
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确保司法公正,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公平思想,与独具东方哲学智慧的“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中华传统发展理念对接融通,都体现了对法治精神的充分强化。随着依法治国、司法公正理念的普及与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全面审视了公平思想的时代内涵,找到了我国传统法治思想与现代法律制度之间的契合点与转化关系,并实事求是地依据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提出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等重要论述,表明党和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司法公正的信心与决心,也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可靠的思想基础。
要求党政机关廉洁自律、秉公施政,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通过精准阐释公平、正义、法治等观念的时代内涵,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理念,扩大了“清正廉洁”“选贤任能”等优秀廉政理念的内涵指向。从我国大力推动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现实诉求出发,对接当前我国社会意识演变的主流态势,以提高党政机关行使权力的廉洁性、自律性、公正性为切入点,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归结点,公正思想强调充分加强党内监督以及改革反腐制度,构建“亲”“清”的党群关系,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得到全面统一与高度融合。这进一步扩大了“清正廉洁”“选贤任能”等优秀廉政理念的内涵指向,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强化党的制度革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深度思考与科学论断。
深度改革各项发展制度、提高全民幸福程度,协同构建和谐美丽社会。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从深度推进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完善各类民生保障机制的现实出发,再次强调实现公平是确保发展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基本前提,是合民意、惠民生、聚民心的必然选择。在公平理念的引导和推动之下,我国各项治理制度深入革新,民生政策有效落实,人民生活更为富足,发展环境愈发改善,和谐美丽社会日益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对传统民本理念的扬弃和发展
从历史的延续来看,公平思想继承和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如“民为本”这一朴素民主思想,同时又坚决剔除了其中的君主执政思维,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革新传统民本的政治观。公平思想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担当责任、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观念,彰显与维护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现代社会的平等观与价值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更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政治原则的集中体现;无疑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极大革新,也是对现代文本理念的具体推进。
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变革“天下之法”的法律观。公平思想开宗明义地要求全党上下要深化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升改革整体效能。具体来说,司法改革要坚持“天下之法”理念,以人民利益为制法考量,将充分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终落脚点;要坚持现代法治的各项基本原则,谋求法律建设的持续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真正实现立法为民、执法为民。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细化“开诚重民、本固邦宁”的治理观。传统民本观念强调保护民众利益,要求统治阶层给予民众保障,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昌盛。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公平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治理观进行了扬弃,同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让劳动者成为世界的主人”的观点,以全面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发展目标,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扶贫脱贫、改革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等民生建设方针政策,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时代落实中国共产党公平思想的具体路径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只有将公平思想落实到改革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民生建设等细处实处,才能浇灌出愈发盛开的社会公平正义之花。
充分带动社会治理制度变革,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持续探索更契合中国国情、助力实现社会繁荣富强的治理模式,是实现社会成员平等、互利、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在汲取民本思想本固邦宁、开诚重民等优秀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明确公平、正义、法治作为现代社会共同价值的现实意义,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贯彻公平理念;不断普及与深化公平观念,有效驱动我国社会治理制度的全面改革,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增强社会保障机制的公正性、法治性,有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所在,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使命担当。要明确实现公平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合理参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廉明、各得其所的治理观念,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稳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给予民众更多的政策福利。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引导各级党政机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核心社会保障领域奋发作为、攻坚克难,为民众提供更为切实、丰富、高效的公共服务,使改革发展带来的经济文化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同步促进乡村振兴、城乡协同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民生水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公平思想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从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现实诉求出发,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为新时期我国城乡共赢发展指明突破方向;在公平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尤其是深度脱贫工作,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校办副主任、讲师)
【参考文献】
①程同顺:《习近平大国治理思想的战略定力》,《人民论坛》,2017年第25期。
③沈辰辰、袁寿其:《习近平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人本向度》,《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④黄河、申来津:《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论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责编/周素丽 张忠华(见习)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