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是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发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指引中国走向了强起来的康庄大道,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新时代当好马克思主义践行者,需要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义,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代。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 践行者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高度评价并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我们必须学精悟透,做到知行合一,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筑牢理论之基:学精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
系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需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因为经典著作凝聚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智慧,通过研读经典,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原理,尤其是丰富的思想、精深的哲理与缜密的思维逻辑,全面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刻领会其立场观点、科学方法以及一心为民的无私情怀,才能近距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为人们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与精神滋润。大量的实践表明,掌握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必须研读经典著作。当然,研读经典著作,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在坚持自学的同时,不要抱有一劳永逸的想法,选择进步就要坚定信心,学会融会贯通,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注重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深入学习,才能参透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明白其蕴含的深刻道理。因此,始终坚持学精悟透的学习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理论之基。
始终以人民的立场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去主动探索人类自由解放之路,运用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创建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就要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明确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的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将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和人民共奋进。要主动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中间,深入了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明确当前存在的新问题,将群众路线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坚持实践为本:知行合一中践行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运用,在实践上下功夫,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工作本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始终将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将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合理诉求、突出问题,将人民利益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解答好群众关注的问题,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做到立足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全面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路径。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落实到探索我国发展路径以及党在执政中所面临的具体实践问题上,切合实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广大党员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对当前面临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形成清晰的认知、准确的判断,并在践行过程中,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回应其现实需求,不断审视自身工作作风,及时纠正偏离实际的不当行为,确保以人民为中心能落到实处,争当改革实践的践行者。
强调传承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首先,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精髓,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保证了党始终能做到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国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始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实事求是的前提与条件是解放思想,只有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大胆去闯,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科学地认知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当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客观要求,解放思想打破了思想僵化的状态,将人们从主观偏见、习惯势力中逐渐解放出来,但不能只为解放思想去单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需要坚持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主客观有机结合,就是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作为客观基础,将科学作为合理原则。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两者有机统一于实践中。不管是解放思想还是实事求是两者都是无止境的,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思想就会固化,就不能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中认识和把握事物,自然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在坚持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注重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有机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
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结合国情。马克思主义坚持同时代发展、我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活力,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点所决定的。一是认清环境,确定前进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复杂工程,社会主义要实现生存和发展,需要认清所面临的环境及今后前进的方向,主动克服各种矛盾与挑战,才能渐渐走向成熟。当前,国际形势以和平与发展为主流,各个国家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作为主要目标,世界形势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在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时,冷静思考其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找寻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才能判断当前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次,判断我国国情,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实践基础上,理论体系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来讲,逻辑的起点不同,但这些逻辑起点都需要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其都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中,国情是最初范畴,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实现思想上、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巩固,经受各类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在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既要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全党,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全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新活力,为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提供重要保障。要善于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全面带动人民民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也要通过深化干部人事方面的改革,打造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各类先进性教育的成果,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久不衰。
(作者为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立民:《新时代如何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华日报》,2018年7月10日。
责编/孙娜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