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媒体令高校思政活起来

核心提示: 当前,新媒体呈现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极大拓展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新媒体环境,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加强群体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强化主导思维,拓展教育功能;加强媒体监管,控制舆论导向;利用碎片时间,加强权威引导,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摘要】当前,新媒体呈现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极大拓展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融入新媒体环境,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要加强群体教育,提升媒介素养;强化主导思维,拓展教育功能;加强媒体监管,控制舆论导向;利用碎片时间,加强权威引导,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新媒体成为教学的辅助技术手段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目前来看,大学生接触和使用新媒体已较为普遍,与此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工具,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手段、内容的革新

新媒体是指依托网络数字技术、移动技术,通过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呈现出的多元化媒体服务模式。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单一宣传功能,新媒体的功能范围大大拓展,包涵服务、协调、传播、反馈等。当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教育环境由现实向虚拟转化。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面对面”“一对多”的,新媒体出现后,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及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一对一”“多对一”开始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教育虚拟化、选择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开始逐渐显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

二是推动教育手段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辅以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参观见习等形式,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十年。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融合后则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是教育主体思维、内容、重点,还是时间、选择、互动、交流等方面,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可以依托新媒体的特征,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表现形式。

三是推动教育内容由纵向到横向转化。传统教育内容大多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进程而设计的,教育时间、步骤、内容等方面都能够体现出其纵向发展的特征,因为这种发展模式与人的思维进程相一致。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受时间、空间影响较大,如果学生不及时参与,那么只能通过笔记记录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新媒体出现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能够接触大量“外界”的知识,可以与课堂知识进行比较学习,让自身的知识结构纵横交织,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群体媒介素养的差异性较大。所谓的媒介素养指的是群体对于新媒体的接受与应用能力。从高校新媒体应用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体的意识和实践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及使用技术不足,媒介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新媒体的硬件配套不足,很多新媒体无法彰显其巨大的功能价值。多数学生群体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应用已经适应新媒体环境,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学生需求有效对接,会降低教育效果。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逐渐消散。由于新媒体呈现出碎片化、生活化、融合化等特征,极大拓展了大学生群体信息接收的深度和广度,高校不再是学生接收知识唯一的“信号源”,在多元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挑战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真正被大学生关注、认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在降低,因此高校必须要注重多方面引导和融合,有效引领大学生的思想理念。

再次,教育环境更加复杂。随着新媒体功能的日益强大,所有智能终端的拥有者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他们在接受外来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外传递自己的感悟。教育、传播、反馈等功能融合在一起,使舆论环境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强制性、教化性特征,如何让大学生群体更好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是我们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后,教育权威特征逐渐弱化。在传统思维中,高校一向是教育成果、思维创新、实践推动的先行者,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特征,早期高校自主建立了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新青年”、南京大学的“启明网”等,一度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随着新媒体功能的不断拓展,教育主体的权威特征逐渐弱化,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接触海量信息的同时,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开始有了更加多样的诉求和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要融入新媒体环境,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要融入新媒体环境,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

加强群体教育,提升媒介素养。高校必须要加强硬件、软件投入,形成强大的资源优势,加强对群体思维的教育与引导,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教师而言,要围绕“如何选择和使用网络资源”“如何依托新媒体加强引导”等主题进行学习培训,使其能够应用新媒体手段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学生而言,要对其进行更多元的引导,要让他们学习如何鉴别错误思潮,如何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保持主流的价值认知。

强化主导思维,拓展教育功能。必须要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思维,继续发挥其强大的思想引导、纠偏、教育功能,引导和培育大学生。鉴于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对学生思维的巨大影响力,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新媒体应用的无界性、即时性、自由性等特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吸纳外来知识时树立防线。可以考虑在校园覆盖区域设置“绿色屏障”,及时发现网络传播信息新情况,有效隔离错误信息,及时引导和纠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加强媒体监管,控制舆论导向。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大量应用程序开始出现,目前影响较大的有今日头条、微信、微博、QQ等,而依托新媒体框架也出现很多APP应用程序,可以说新媒体功能正处于开发融合阶段。为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必须要建立媒体监督小组,及时搜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源,并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应建立属于自己的APP,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从而引领舆论走向。

利用碎片时间,加强权威引导。“碎片化”是新媒体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除去大学生集中教育时间,其大部分时间都呈现出零散状态,对外界信息源的接受往往是“碎片化”的。因而,新媒体能够迎合大学生群体在候车、就餐、睡前等各时段的需求。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将教育资源进行“碎片化”处理,同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王金宝:《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②王兰:《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责编/陈楠 赵橙涔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思政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