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因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被河北省委通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受到职务调整。
2018年以来,蔚县直面问题不回避、深挖根源不遮掩,从头开始深耕细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通过激发干部和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扶贫,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的蔚县,经过大半年的深耕细作,终于走出了“低谷”。
领导班子“尽锐出战”
2018年以来,蔚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动认担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将主要工作精力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县委、县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扶贫脱贫领导小组进行了科学调整,并在领导小组下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包括教育、健康在内的15个扶贫“专班”,由15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各工作小组入驻攻坚指挥部实行集中办公,实现了人员协调联动、扶贫资源共享。制定了县领导下乡指导脱贫工作制度,31名县处级领导分包22个乡镇的60个重点贫困村,群策群力帮助贫困村解决难点问题,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做示范、做表率。
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直面人民群众的服务窗口,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民心向背,左右着党群的脉动。只有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扎实工作,才有群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情感回馈。扶贫工作既要干下去,还要干得好,既要让干部有压力,也要让干部有动力。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提升干部的动力就成了蔚县县委、县政府的当务之急。“扶贫工作要想做好,不仅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还要激发干部的内生动力。我们是按照选拔干部的标准来选派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做得好,不要等着脱贫,工作中就可以提拔重用。”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县委书记梁昆表示。
距离李英英担任蔚县扶贫与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已经整整过去两个月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嗓子长了息肉约了好几次医生都没空去做手术。”1984年出生的李英英,曾经声音悦耳洪亮,如今发声费劲沙哑。在她办公室的书柜上贴了很多工作便签,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一天的待办工作事项。“扶贫工作,不是责任,是使命!”“使命”,是李英英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的词。
目前,像李英英这样带着“使命”“拼命”工作的这批扶贫干部大多都是80后,同样充满干劲儿,但每个人能说出来的成就感又各有不同:有的人是为了3年后“看着老百姓富起来了”;有的人为了在3年后说一句“这个村子是我看着建好的”;有的人为了在多年后跟朋友提一句“我参与了这场‘攻坚战’”。
王晓龙是蔚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说起扶贫工作来滔滔不绝,谈起家庭和孩子却闭口不言:“去年12月我接到调任命令时,孩子还不够百天,转眼间孩子都快会走了,我总共也没抱过几次。”
从2018年初分管扶贫工作至今,蔚县县委副书记张建国没有回过一趟位于100公里以外的家,靠着“使命感”支撑着每一天。“第一,参与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很有使命感;第二,给老百姓办点事,看见老百姓高兴,很有成就感。”张建国说。
如何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高兴?如何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蔚县县委、县政府在选取地处山区、川区、矿区、丘陵区不同类型的30个贫困村开展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定饭费标准、定派饭范围、定付费程序,家庭情况问到、全年收入算到、脱贫措施议到、突出困难找到,不准指定专户、不准提过分要求、不准他人陪同、不准分桌吃饭、不准弄虚作假”的“三定四到五不准”要求,明确每名驻村干部每年吃派饭次数不少于120次、贫困村全体农户派饭“全覆盖”的任务目标,在全县229个驻村工作队全面启动吃派饭工作。
“吃派饭不是简单的吃饭掏钱,而是要通过让驻村干部深入农户家里,和群众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聊天,感受农民疾苦,进行换位思考,增进同群众的感情。”蔚县县委组织部部长付中权道出了推行驻村工作队员“吃派饭”的初衷:“吃派饭时间长了,村里谁家最穷最苦、谁家需要帮什么、谁家的饭菜做得香,都能记得一清二楚。吃派饭让驻村干部对贫困群众的艰苦生活条件感同身受,激发了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责任感、使命感。”
一张桌架起沟通桥梁,一锅饭拉近干群距离。饭桌上发现问题、饭桌下解决问题,已成为蔚县驻村干部的工作常态。“吃派饭”推行以来,全县各驻村工作队累计吃派饭3400多次,收集各类原始意见建议81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1500多个。
实践证明,“吃派饭”搭建了一个干群经常性近距离交流的良好平台,推动了精准脱贫工作,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了新时期党员干部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许多经历过上世纪“吃派饭”年代的群众纷纷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尽锐出战”的蔚县扶贫领导班子,上下拧成了一股绳。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实现了“帮在点子上,扶到心坎里”。
▲县委书记梁昆在白庄子村入户走访贫困户
“帮在点子上,扶到心坎里”
蔚县草沟堡乡下辖35个行政村,其中有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白庄子村就是其中之一。
白庄子村距离蔚县县城63.5公里,被万亩大山阻隔,是全县著名的深山村。全村共有336口人,在2017年“回头看”之前有建档立卡户74户、128人。由于村子位于高山地带,农业基础较差,且贫困人口主要为老弱病残,长期闭塞而贫困的生活使得部分群众失去了希望,严重缺乏脱贫内生动力。
回忆起白庄子的脱贫之路,草沟堡乡乡长贾焕勇眉头紧锁,艰难地说出一个字:“难!”
有多难?难在哪儿?如何有的放矢地知难前行?统一了“扶贫主要扶思想”的方向后,乡党委和工作队当机立断确定了白庄子脱贫的“第一步”——“洗”出精神面貌。
“白庄子不洗衣”是流传在十里八乡的口头语。工作队决定,提振精神面貌先从卫生抓起、从洗手洗脸抓起。“我们隔周在全村评选勤劳致富星、文明诚信星、清洁卫生星、脱贫光荣示范户、感恩爱党示范户等荣誉,同时也评比‘环境卫生最差户’,把星星挂在这块门牌上,村民进出门抬头就能看到。”驻村第一书记邢永旺介绍,对获得荣誉的村民,工作组会发放肥皂毛巾等小礼品,而受到批评的村民,会因为觉得脸上无光而抓紧整改。久而久之,村民从不在意评比到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参与感,还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精神文明面貌。
70多岁的白贵富一辈子没洗过澡。走进村委会建设的“孝心浴室”,热乎乎的水落在身上的那一刻,白贵富吓得直嚷嚷要出去。洗完澡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换上了新衣,又嚷嚷着“还要再洗”。“一是贫困户可以免费在‘孝心浴室’洗澡,二是坚持有老人的子女必须先给父母洗浴才能自己洗澡的原则,激发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贾焕勇说。
“洗”出了精神面貌,接下来就是全方位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距离白庄子村70多公里的涌泉庄乡西窑头村,在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问题上,已经小有成就。
6月的一天,西窑头村村民刘红枝来到“爱心超市”,掏出“积分卡”交给工作人员,从货架上挑选了6袋洗衣粉、3条毛巾、一个香皂盒和一盒润肤霜,一分钱不花,用平时积攒下的积分兑换了这些日用品。
“参加公益活动1小时加2分、评为最美庭院加6分、学生考试平均分92分以上加10分、文明家庭加20分……”提起村里的积分管理办法。西窑头村村民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条。“你家加了多少分?”成了西窑头村每天的热门话题。小积分换来大改变,从点滴小事中唤起群众的心气,激发贫困户“比着干”“争着干”的内生动力。
在白庄子村、西窑头村、孟家堡村等村子定期举办的“道德大讲堂”上,邀请县内专家、老师到村里讲国学、讲传统,通过唱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诵一段景点、学一门礼仪、做一番点评的“六个一”流程,组织群众学文化、学知识、改陋习、重塑价值观,扶起脱贫的志气、挺起脱贫的腰板,真正激发出脱贫致富的动力。
“真没想到我们蔚县还有这么辉煌的历史”,“你看看人家种地真种出新花样了”,每当请来的专家老师在村子里讲完课后,都会在村民中引起一番热烈的讨论。
思想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走老路,没出路。走新路,没有现成答案,唯有不断探索。蔚县在探索新路上已初见成效,“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的蔚县依靠着实干筑基、探索搭桥,撸起袖子加油干,后发优势逐渐在转化成赶超优势,一场干群齐心摘穷帽、拔穷根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当中。
▲走上脱贫之路的白庄子村,如今干净整洁而富有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