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社会救助如何更进一步

核心提示: 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的庞大与需求观念转变加大了社会救助工作难度,新时代促进社会救助进一步发展应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为救助工作展开提供法律支持,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满足救助对象的精神需求,开展农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摘要】社会救助对象数量的庞大与需求观念转变加大了社会救助工作难度,新时代促进社会救助进一步发展应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为救助工作展开提供法律支持,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满足救助对象的精神需求,开展农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救助  救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目标包括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与缩小地方经济差距,两者的根本出发点都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新时代应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引导地方政府部门切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更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解决被救助群体实际生活困难为工作方针,确保社会“困难户”享受救助福利。社会救助工作开展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势,突出社会救助政策的长效性特点,制定扶贫、脱贫长期战略计划,将“互联网+”模式与社会救助模式有机融合,以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满足贫困群体的多元化需求,构筑公平、正义、平等的社会环境。

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构筑公平救助的社会环境

社会救助工作隶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范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民生工作。新时期社会救助对象主要为缺乏劳动能力与收入来源的深度贫困群体,必须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地方政府的“重点帮扶”作用,逐步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确保贫困人群摘掉“被救助”的帽子。

目前政府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主要受众为贫困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得出,进入21世纪中期,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4.8亿,但届时国家经济能力无法支撑数额庞大的社会救助经济支出,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将面临瘫痪的风险,如何提高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使其满足社会救助工作的需要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急剧增加,多数留守儿童需要社会救助以满足其日常的学习生活要求,地方经济负担与日俱增,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传统社会救助工作以满足贫困群体的物质需求为主,救助内容主要为解决温饱问题与居住问题。新时期人民群众需求观念的转变导致传统的社会救助工作无法满足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救助对象的平等意识与公平意识愈发强烈,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新时期救助工作内容更加多元化,需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传统社会救助工作大多是对已发生情况的弥补,事后制定解决方案降低经济损失,社会应急性特征明显。地方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社会救助工作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不同地方的工作侧重点不同,缺乏统一的救助方针指引,政策执行力欠缺。并且社会救助部门工作范围模糊,救助工作的开展缺乏理论依据,救助对象与救助范围标准不一致,导致社会救助工作出现重复与遗失的问题,损害贫困群体享受平等社会救助的权利。因此,新时期应摒弃传统的社会救助理念,依据救助群体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制定救助方案,明确救助部门的工作职责与服务范围,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另外,地方政府应规范贫困群体的救助标准,增加社会居民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力度,定期公开更新社会救助对象名单与救助工作内容,确保政府工作的透明化,杜绝社会“开宝马,吃低保”的现象,营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

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

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主要为地方性的行政法规,地域性差异明显且无法覆盖救助工作的各个方面,导致社会救助产生的积极影响甚微,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地方性行政法规缺乏监管力、执行力导致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规则的漏洞骗取社会救助的资格,破坏人民群众享受平等救助待遇的公平性,危害社会治安。国家法律规定问责机制的完善性是提高约束力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家应致力于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将社会通用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纳入政策法规,确保救助工作的开展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强有力支持。完善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首先应开展行政法规的整合工作,汲取地方法规的优秀思想,构建通用的法律法规;其次应摒弃传统社会救助工作的落后规定,根据人民群众的新时期需求制定社会救助的细则;最后应将社会救助的原则、流程、标准、对象等服务内容纳入法律法规,规范社会救助的法律流程,缓解因社会救助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贫困群体不仅仅表现为物质层面的贫困,也表现为精神贫困。当前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主要为解决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确保被救助对象吃、穿、住的物质需求,忽视满足贫困群体的精神需求。精神需求是人类的高级需求,也是新时期社会居民的普遍需求。因此,国家应以满足社会居民的普遍需求为出发点,丰富社会救助的工作内容,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救助对象精神贫困上,促进社会救助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解决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贫困问题,地方政府应建立专项救助小组,深入调查研究老人与儿童的贫困原因,制定专门的社会救助方案,提高孤寡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其精神领域的“扶贫”。地方政府要建立社区养老院、敬老院,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开展对老年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积极作用,确保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

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流程,开展农村救助力量的引流工作

多头管理、职责模糊是现阶段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社会救助的重视力度,社会救助机构的工作流程长期处于“三不管”状态,诸多社会救助方案无法深入落实社会救助工作中。因此,地方政府应明确社会救助工作的定位,充分发挥引导纠错作用,完善社会救助的工作流程,确保救助工作与社会贫困问题有机对接,帮助贫困群体脱贫致富。要引导社会救助机构参与救助工作,政府掌握救助工作的决策权,具体任务由社会救助机构在政府部门引领下开展。新时期构建社会救助的网络平台不失为解决社会救助工作职责混淆的有效办法,借助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性可以整合社会救助信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的社会救助方案,实现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另外,互联网平台的实时交流功能能有效解决部门救助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减少因重复开展救助工作造成的经济损失,减轻地方政府的经济压力。

社会公益机构开展救助工作促使救助机构数量逐渐增多,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也更加全面化,社会救助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然而,大多数的救助机构集中于一线城市,农村的社会救助力量仍比较匮乏,甚至无法满足农村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城乡的社会救助福利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农村救助队伍数量少、缺乏专业知识的问题,国家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鼓励社会救助专业人才、机构进入农村,向农村社会救助机构输入资金与技术,促进农村救助机构的转型,丰富农村工作内容,确保城乡贫困群体享受同等救助福利。此外,地方应提高农村救助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专业救助人才可以扎根于农村救助机构,为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发展尽心尽力。

(作者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郑州市2018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 “乡村振兴视域下构建郑州市‘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SLX201847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魏娜、缪燕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视角》,《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期。

②刘七军、李金锜:《精准扶贫视阈下民族地方支出型贫困家庭社会救助路径探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责编/姜成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社会救助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