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核心提示: 人文关怀及其本土化是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进路。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失掉了社区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本质力量。社区工作者不但应以突出人文关怀为服务目标,更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摘要】人文关怀及其本土化是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进路。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失掉了社区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治理的本质力量。社区工作者不但应以突出人文关怀为服务目标,更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社区治理  人文关怀  现代社区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新型社区建设与治理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而“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人的需求”等话语的勃兴,也表明人文关怀已成为基层社区建设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人文关怀是指不同社区行动者基于居民需要,提供社会服务时所包含的情感关怀、心理慰藉、精神健康服务等因素。将人文关怀融入现代社区服务中,使社区治理内生于社会历史与现实,是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文关怀的实证研究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关于人文关怀价值的讨论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城乡社区建设进程不绝如缕。学界对人文关怀及其社会意义已多有阐释,大体存在三种较为不同的研究进路:一种是从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考察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一种是从家庭冲突或家庭结构变迁等角度来分析人文关怀在社区组织服务中的功能;还有一种是关注城市社区治理和建设视角下人文关怀的制度化态势。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多重框架性概念

学界将社区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基本单元,始于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对中国社区构成样态及组织功能的分析。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传统社区的行动主体、基本特征、发展模式等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诚然,将人文关怀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贯通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的情感互动,在未来国家治理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多重框架性概念:第一,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治理体系所包含的社区传统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等重要主体也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二,推进社区建设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初心相同。本质上,两者都属于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范畴,在更深的层次上,社区治理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治理方式与文明形态的具体表征。社区治理问题的凸显更多的是基层社会组织与治理能力在国家制度层面的表现,从而反映出国家社会治理层面上的特征。

第三,社区治理现代化也是一种裹挟着国家叙事、地域发展、家庭结构变迁等多重维度的历史进程,社区成员及其家庭所形塑的社区共同体成为解读中国本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照。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既内生于单位制消解与终结背景下的制度嬗变,又表现出现代性生成与变迁视角下的逻辑演进。

社区治理现代化要突出人文关怀

自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型以来,人文关怀机制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学界更加专注于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中的情感关怀,且倾向于将意蕴深厚的人文关怀作为制度化的内在动力。虽然当前我国城市社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服务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体制和社区建设领域仍存在一些短板。

中国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实现人文关怀与社区制度建设的高度契合。这是因为,就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而言,能否有效体现出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特别是能否有效地将其具体化,让社区专项服务落到实处,得到社区特殊群体的认同和肯定,是我国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与时代任务。笔者在对哈尔滨、吉林等城市社区进行走访调研时,越来越强烈地体会到,虽然当前社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社区基础设施渐趋成熟完善,但社区工作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对特殊困难群众的人文关怀在社区服务实践中却鲜有涉及,也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难发现,只有源于人文关怀的城乡社区治理才是实现社区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社区服务目标的不同及服务对象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应立足社区现实,通过人文关怀塑造和支撑社区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

人文关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的“尊重”,蕴藏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在今天,人文关怀及其本土化发展仍是推动城乡社区建设、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的关键进路。可以预见,如果没有人文关怀,社区治理现代化就失掉了社区服务的核心价值,就失掉了社会治理的本质力量。如果社区工作者只是按照一般化、模式化的服务程序进行走访、计划、介入和评估,那么只能获得一些现实、可测的数据资料或客观、非预设的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对社区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漠不关心、对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变化置若罔闻,那么,这种所谓的特殊关怀和社区照顾所创造的社会贡献将是极其有限的。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在特定场域、特定时间、特定群体、特有文化内涵中把握人文关怀的多重维度,契合社区服务机制的本质要求,在精神关怀、情感支持、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对特殊服务对象进行人文性的社区照顾。概言之,在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工作者有义务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或社区之间构建情感性与工具性的资源服务网络,增加社区行动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止步于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实践

人文关怀更多的是指道德情操、精神人格、情感关怀等诸多方面的人文性社区治理方式,就社区治理现代化来说,人文关怀的把握和复归是社区治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社区工作者不但应以突出人文关怀为服务目标,更应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作为我国城市社会的基层治理组织,社区发展过程所形塑的社会结构与独特样态也包含着厚重的时代意蕴与情感色彩。长期以来,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标准,这一思想所牵涉的就不仅仅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而且也包括个人“生存话语权”的真实诉求。

人文关怀不是一个抽象、玄奥的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也不能止步于社区治理的经验与实践。在社会服务体系与社会政策框架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极具个性化、富有亲情色彩或拟亲情色彩的情感属性,是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升级视角下充分实现相互融合、协调互惠的关键因素,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背景下合理整合社区资源、保障主体地位的长效举措。那么,社区治理现代化如何靠人文关怀提升其服务效果与管理效能?我们不难发现,城乡社区在某一时期的人文关怀很难客观准确测量,但是社区工作者是否将人文关怀嵌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则是一个真实、可及的测量维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区服务组织对人文关怀的关注程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城市社区人文关怀的弱化或多或少归因于社区制度层面的缺乏及相应的行政化倾向。个性化的生活照顾服务并非是社区服务对象被动接受的结果,而是活动参与双方主动共谋的结果。由此,人文关怀的目标模式、概念框架、重点领域、服务计划、运行机制等顶层设计应更加明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人文关怀的实践逻辑。

(作者为哈尔滨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注:本文系2017年哈尔滨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基金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公益项目管理与运营为视角”(项目编号:JFQJ2017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刘玲玲、史兵等:《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与治理机制探索》,《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2期。

②王昱:《优化贫困地区社区治理还需提升“内功”》,《人民论坛》,2017年第18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之义   关怀   现代化   人文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