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哪些与以往时期不一样的“新”的内在规定性,这些内在规定性又是以什么样的高度一致的具体内容外在于现实,并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发展,这是需要理清楚的重要问题。文章拟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之新理念新思路、党的初心及党的历史使命、重大时代主题及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发展战略、党的历史地位及党的建设新要求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五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以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与其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内在规定性 现实体现 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3.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而科学的政治论断的提出,标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的新时代,具有哪些与以往时期不一样的“新”的内在规定性,这些内在规定性又是以什么样的高度一致的具体内容外在于现实中而推进伟大事业的发展,这是需要理清楚的重要问题。下文拟从社会主要矛盾及解决方法之新理念新思路、党的初心及党的历史使命、重大时代主题及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及发展战略、党的历史地位及党的建设新要求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五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重要问题。正是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其外在于现实的具体内容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才取得如此历史性的成就和发生如此历史性的变革。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催生出解决问题的发展新理念新思路
矛盾普遍存在,它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普遍性的社会基本矛盾下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其他矛盾。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诸多其他矛盾中抓住和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告诫我们一定要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论。只有如此,才能抓住主流而不迷失方向,抓住主要环节而掌控整体与全局,进而才能解决问题。
毛泽东对主要矛盾问题有非常深刻且独到的理论贡献,他特别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对立统一及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他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存在力量和作用都不平衡的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同时,毛泽东着重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2]“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中国共产党正是始终“注意”和运用这一“重要方法”,才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才能取得一次次胜利。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坚实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创和不断推进中已经积累起来了。经过十八大以来五年时间的进一步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敏锐、及时、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自觉而有准备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方位。
新历史方位的新社会主要矛盾有其外在现实体现及其新的解决方法。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总是需要以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人民对一般性物质文化的需要正在转变为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需要,在物质文化上追求的不仅仅是量,更在意的是更优、更好的质,大家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除此之外,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更加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更加突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有:不太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强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的实体经济水平,任重道远的生态环境保护;诸多短板的民生领域,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较大的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尚需提高的社会文明水平,交织叠加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繁重的全面依法治国任务,有待进一步增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面临新情况的国家总体安全;重要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地、落实的“中梗阻”问题;以及在党的建设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十分严重的问题和不少非常薄弱的环节,等等。
面对新社会主要矛盾暴露出来的问题,又应以怎样的不同方法解决它们呢?毛泽东指出,“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4]“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5]。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解决新矛盾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一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物质基础的同时,以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6]。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不实在、有水分的生产总值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为此,就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同时,要全面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二是始终坚持并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不是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衡量标准。为此,应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在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同时,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始终不变且被赋予“维新”的时代使命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宽广视野看,今天所处的历史时代依然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大的历史时代的科学判断,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判定的“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7]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大的历史时代”,[8]“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全世界成为主导社会形态的历史时代”[9]。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已处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方位。前者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基本而科学的判断;后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而正确的判断。后者不仅服从前者,而且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大的历史时代”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除了要完成“大的历史时代”下的历史使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即初心不变,还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正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大的历史时代”,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义无反顾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扛在肩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从来就没有忘记这一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和建设中,围绕“落后国家如何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实现了人民解放、国家独立,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建设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中,相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走自己的路,不断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创、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富起来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任务的完成,使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新格局,这是一个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史都会产生重大意义的新格局。当然,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没有改变,但其时代性的历史使命有所更新。一是承担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是承担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的历史使命。第一,中国共产党高举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走向发展、走向繁荣、走向世界。随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到多国,全世界一切反共势力自觉地以美国为核心“结成了神圣的同盟”,旨在驱除和消灭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幽灵”。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红旗落地,主义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正把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高高举起,推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发展的新纪元。第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与西方现代化完全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拓展了发展中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而且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也提供了一个全新选择。进入新时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主张、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中国价值得到世界各国和政党不同层面的呼应,甚至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不少理念写入进了联合国会议重要文件,如“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则,等等。这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彰显出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新时代重大时代主题转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仅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成功完成“第二次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因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致使的时代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的深刻变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历史方位和一个新时代。新时代会有其自己的新特征、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会向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当然,这些已经大大超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力和解释力的范围。中国到了一个迫切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能满足自己接续发展的理论,主要决定于对这个时代所带来的“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新时代中国进入到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进入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的时期。这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也就是说,新时代一定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与提升,以及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产物,从来不存在凭空产生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新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作出了系统回答。一是从理论指导上,就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理论上的回答,形成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即“八个明确”。二是在行动纲领上,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具体实践问题,对“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政策指导上的回答,形成了“十四条坚持”基本方略,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际而具体的展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五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所形成的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新时代这一现实,新时代本身发展也客观地趋向了这一思想。正因如此,这一思想不仅在形成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思想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而且在形成后立即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认同,既写入党章又载入宪法,成为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而且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境界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的国别体现,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面对世界和中国每时每刻发生的变化,我们必须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既要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和推进理论创新,又要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只有这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走向发展繁荣、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新征程中,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基本定型相伴着战略目标和部署的及时调适
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结构系统。系统论讲究“结构决定功能”,系统结构如何决定着系统功能的强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是一个有机系统,要使其各项功能发挥出来并形成强大合力效应,就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结构系统。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过了一个认识上的逐步深化和实践中的发展、完善与基本定型的历史过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不断推进,我们党在实践中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与结构也在不断发展、丰富与完善。党的十八大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基本定型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这种总体布局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经历了一个从“两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漫长演变过程。
在总体布局的成型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也不断随之调适。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并没有把“二位一体”作为一个确定的提法、概念提出来。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算是对“二位一体”的一种初步认识。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要靠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来保证和支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布局雏形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把“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12]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其中,“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被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报告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13]在前两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的背景下,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作了细化,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4]并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5年2月,胡锦涛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5]由此,党的十七大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战略目标调整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战略步骤中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过五年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把战略目标丰富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原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基础上加上“美丽”一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在奋斗目标上提出的新要求。根据总体布局和战略目标的调整,十九大报告对战略部署进行了相应调适。报告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如何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报告又对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作出了分两个阶段的战略部署:第一个阶段,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个集凝聚性的民主政治体制、效率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产业与事业联动的文化体制、政府主导性的社会体制、中国理念的生态文明体制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系统结构。这种总体布局有着其他所有类型国家所没有的独特的资源整合与体制动员的优势。因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然成为实现新时代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新定位对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使命,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带领中国人民久久为功,使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飞跃,以及迎来了向强起来飞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97年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6]。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的新定位。
新时代给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发展任务和新的奋斗目标,完成这些新任务、新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尽管,进入新时代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事情。改革开放史已经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无从谈起,更遑论民族复兴。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的复杂性,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的复杂性一点也没有减轻;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会更加严峻而复杂,所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会更加突出且尖锐。这些问题对如何在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以更好彰显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的最大优势,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提出了巨大挑战。
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7]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18]和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现实需要。为此,我们要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猎狐”三管齐下,反腐永远在路上,在反腐上取得压倒性胜利;我们要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突出政治建设,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切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长期执政能力。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党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党要领导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一要在思想上树立和保持自我革命精神,永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二要在组织机构上作出自我革命式安排,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三要在队伍建设上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对党绝对忠诚,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这样的干部队伍,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本领,能推进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学习大国建设;必须要有很强的政治领导本领,能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必须要有很强的改革创新本领,能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必须要有很强的科学发展本领,能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必须要有很强的依法执政本领,能推进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加快形成,推进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必须要有很强的群众工作本领,能不断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必须要有很强的狠抓落实本领,能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必须要有很强的驾驭风险本领,能推进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的健全和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且能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然要求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最善于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新时代党建理论创新和体系化建设问题,他在2016年3月23日就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作出了重要指示,他指出:“凝练主攻方向,注重研究质量,推出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上取得新进展。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研究,对准问题思考,深入研究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19]
只有这样,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才不会落入空洞、抽象和说教。只要这样,就一定能确保我们党在新时代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新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0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6~327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22页。
[4]《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1页。
[5]《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1页。
[6]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8]《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9]王伟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体会》,《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11][12][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13、14页。
[14]《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6页。
[1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9~20页。
[17]《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0~61页。
[18]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求是》,2018年第1期。
[19]《人民日报》,2016年3月24日。
责 编/马冰莹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Inherent Stipulations and the Reality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He Xinyuan
Abstract: As a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era has new inherent stipulation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past. What is the specific content reflected in reality tha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said inherent stipulations and acting o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clarified. The article intends to address it by exploring new ideas concerning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new era and solutions to them, the Party's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historical mission, the major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Party's guiding ideology,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ocialist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Party 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Party building, so as to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new era and it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nherent stipulation, reality, consistency
贺新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第三世界发展、现当代西藏问题与民族问题。主要著作有《环境问题与第三世界》《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