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直面、思考诸多重要问题
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关注电影艺术生产方式的嬗变。相比于以往电子文化与印刷文化的分野,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实践呈现出更深、更广、更剧烈的嬗变,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就电影而言,互联网思维或“互联网+”改变着“世界—艺术家—作品—欣赏者”等诸多要素的内涵,重塑了电影制作、传播、营销、接受、批评和再生产等机制,并进一步对价值评判、现实关系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尊重电影观念的多样化。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形式,电影可以是艺术、文化,也可以是工业、商业,还可以是政治、技术,不一而足。换言之,只有电影创作的充分展开和繁荣发展,“多样化”才具有适切的现实意义。
考察电影创作的现状与发展,要推动不同电影形态之间的交流互鉴与作品质量的升华。大致来说,当前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种形态都不乏成功之作,但在题材、叙事、影像表达、审美诉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三者并非各自循环或各行其是的封闭系统。尽管三者的互鉴早已有之,但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升华”还是一种期待。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大潮流中,“中国语境”和“国际视野”的体用与通约是电影创作不可或缺的并联维度和重要视域。如何植根中国的现实土壤、放眼世界的风云际会,不仅关乎电影创作在形式上的视界融合,更关乎其内在的生产、再生产与本土化、中国经验、国际化、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紧密融合。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电影创作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但着眼于电影艺术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管是“渠道为王”,还是“内容为王”,最为关键的仍然是“质量为王”,这就涉及到一个联结着诸多方面和凝聚着丰富意涵的问题——“现代性体验”。
所谓“现代性体验”,是指在传统与现代交汇冲突的文化场域和生存境遇中,人们对自身痛感与欣慰、忧郁与希望、困顿与梦想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深刻反思,它涉及人们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生命意识、意义价值等,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等深层次交融的复合体或“精神地形图”。在美学和文化的意义上,如果说“现代性”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心性结构等因素的嬗变和转型,那么“体验”则是其中最敏感、最厚重又最具活力的部分。因此,“现代性体验”因不同的社会心理和时代要求而超越了电影创作题材的内容和审美感知的范畴,并成为升华艺术真实、流灌现实主义精神、融通价值分歧、彰显民族特性的审美基点。
当前,电影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而新奇多变的面貌,我们应该以敏锐的理性判断和透彻的洞察能力准确把握发展的主流、辨析发展的方向,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茫然、尴尬与短视,也避免审美话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冲突中减弱其应有的美学阐释能力与活力。
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并走上了历史舞台
在当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性”逐渐生成发展,并走上了历史舞台。
实践表明,在电影的影像表意中,但凡经得起时间检验和人性考辨的成功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现代性体验”的深厚意味。具体说来,其审美观照和影像表达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反映出现代中国人对自身生存环境、文化心理、意义追求和价值理想等方面的独特感受。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一个长时段内,“现代性体验”仍将深层次影响乃至铸就那些优秀电影作品的美学结构和文化品位。
从与时代生活的关系看,“现代性体验”是电影创作的深厚土壤。不言而喻,40年的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就置身时代生活浪潮中的人们来说,这种“巨大变迁”在把人变为现代化主体的同时,也把人变成了现代化的对象。在审美关系与现实关系的内在关联上,这种孕育着时代精神的“巨大变迁”以及人们广泛而深刻的现代性体验,必然要通过现实主义的审美转换,投射、凝聚在电影作品的审美表意之中:一方面,它以生动、丰赡、饱含历史哲思的艺术形象,表现时代发展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生活方式、生命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嬗变,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人们精神历练的诗意轨迹,并使广大观众共享对于自我和现实世界的理解、同情与希望;另一方面,它又对当代中国的时代风尚、审美文化、价值追求等产生深远影响。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现代性体验”是电影创作的内在光辉。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艺术来自于体验,并且就是体验的表现。”尽管“现代性体验”具有偶然性、非连贯性、浮游不定性等特征,但富有创造性的电影创作者往往能够借助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对整体的审美观照,并通过对偶然或一种瞬间情感、意象、场景、思想、智慧的描述,来捕捉和刻画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命意识、个体人格和深层心理的变化,从而准确把握时代生活的精神脉络与基调,使片段牵挂着整体,瞬间系缚着时代,生活表层的偶然现象折射出历史脉动的内在光辉。
从价值评判的维度看,“现代性体验”是电影创作的审美标尺。当电影的创作视角深入到心灵,传达出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便意味着其审美观照和影像表达找到了进入价值生活、把握时代精神的孔道。事实上,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电影创作者都会发自内心地抒写时代生活中最能体现人们真情实感的爱欲、善美和理想,并通过那些富有人性深度的价值生活来提升作品的深度,为其增添耐人寻味的审美价值。
诚然,价值的“主体性”特质使得价值观具有无可争辩的主观性和多元性,但大凡有着“艺术为人生”或“为人生的艺术”的根底,电影创作就可以在个人创造性、个人爱好以及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里找到“人民主体”这一价值主体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意义上,聚焦和开掘时代生活中的“现代性体验”,不仅是电影创作的规律性使然,更是电影创作的基本价值取向使然。因此,创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伟大进步,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艺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同时,我们还要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二律背反中高擎人文主义的思想火炬,以免电影创作陷入商品拜物教的资本逻辑和滞后的美学结构泥淖中,避免电影创作在形形色色的急功近利、缘木求鱼和东施效颦中迷途忘返。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教授、博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②[德]汉·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