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地处东部沿海,是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长三角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盐城陆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0万,是江苏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338个地级市中居37位。全市道路通车里程约2.14万公里,占全省通车里程数的1/7,名列江苏省第一,境内4条高速公路总长397公里,4条国道总长677公里,17条省道总长1217公里,县乡及“村村通”公路总长近1.72万公里。机动车驾驶人204万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17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4.6%、20.6%。机动车保有量达104万辆,其中汽车达80.7万辆,平均每8个人拥有1辆机动车、10个人拥有1辆汽车。
盐城的交通区位优势愈发明显,交通安全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盐城公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意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践行善治交通理念,积极探索符合盐城实际的交通安全管理新路子。全市交通事故亡人数连续8年下降,自高德地图发布城市拥堵排行榜以来,盐城是最不拥堵的城市之一,群众安全感、畅行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在空间布局上,推进城市、农村一体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交通条件日益完善,农村地区道路里程数占全市总里程数的86%,农村公路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占比逐年上升,今年达60%左右。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空间上推进城乡交通治理一体化,让发展和安全惠及城乡。
交通安全设施均衡化。新一轮的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农村道路宽度普遍从3.5米扩至6米,农村交通的毛细血管被打通拓宽。但农村交通安全设施配套滞后,很多道路基本没有任何交通安全设施,呈“裸路”状态。亡人事故主要集中在无红绿灯等安全设施的道口、集镇道路连接国省道的路口、邻水路段。这些区域的事故亡人数占农村地区事故亡人数的80%左右。为解决农村地区交通安全设施薄弱的问题,盐城向省人代会专门提出《致力推进城乡交通治理一体化》议案,将城乡道路安全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实践中,在农村“村村通”公路改造时,督促建设部门落实“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四级管理体系,对临水、国省道搭接路口等事故高发地段,安装安全防护设施,缩小中隔开口距离,将“T”型路口改造成“Y”型路口,有效减少了安全隐患。经改造后的47个路口、71条路段,至今未发生亡人事故。
集镇交通管理城市化。集镇是农村人口集聚区域,也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全市21条国省道穿越47个集镇。集镇交通秩序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选取全市10个重点乡镇开展集镇城市化治理,在国、省道主要道口和重点集镇路口交通组织渠化工作,设置“严管路口”、礼让斑马线,施划停车泊位、禁停黄标线,增设禁停标志、抓拍设施,联合城管部门取缔路边流动摊点、清理沿街广告标牌,严格整治各类“杂车”“僵尸车”等交通乱象,切实改善镇区交通面貌。
道路联勤联控一体化。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力量不足是普遍性难题。在市区全面推行路长制的基础上,向全市156条重点农村道路进行推广,整合派出所、巡特警等力量,实行一路一长、一路一策、一路一体,形成“人人有路、路路有人、人人有责、路路有序”的生动局面。对全市事故多发、高发道路实施严管严治,特别是在228、204国道,建立联勤指挥中心,沿线中队实行联勤机制,依托市县际卡口、超载超限检查站,通过组织集中统一行动、异地交叉执法等方式开展路检路查,提升事故预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摩托机动化优势,组建10支铁骑队,新招800名辅警力量,既管交通、又管治安,有效弥补管理盲区,提高社会面交通治安管控能力。
在治理内容上,推进动态、静态一体化
城市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需要抓住变与不变,统筹动、静两个层面,多方位、多层次入手,全力护秩序、保畅通、保安全,努力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抓动态。近年来,我们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大供给、优化结构,强力整治、破解顽疾,划小单元、夯实责任,有效解决动态行车问题。2018年,全市推进“大交通”建设,开建高架三期工程,大市区20条道路同时封闭施工。得益于前期探索实施的动态交通治理,大市区交通依然保持畅通有序,在高德地图发布的畅通城市排名中保持前三。
整静态。停车难是大中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盐城聚集静态交通,主攻停车问题,集中攻坚“乱施划、乱收费、乱停车”三大问题,在大市区实施停车秩序整治,统管停车泊位,组织开展“大巡查、大执法、大清拖”专项整治行动,综合运用科技、法治、宣传等多种手段,按照“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一个停车设施建设标准、一个停车收费标准、一个停车管理办法”“四个一”的工作思路,重构城市停车服务管理体系,初步确立盐城停车规矩,逐步实现停车供给科学化、停车秩序规范化、停车收费合理化、停车服务智能化“四化”目标。
动静结合。动态和静态是交通体系完整的生态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按照停车管理和行车管理相结合、交通组织和执法管理相结合、交通供给和需求抑制相结合的思路,统筹人、车、路管理要素,切实打好主动仗、整体仗、协同仗,逐步建立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交通管理服务体系,只有实现动静态交通平衡,才能保障城市机能正常高效运转。
在联动协作上,推进建设、管理一体化
当前,交通安全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正常的交通管理需求。盐城市紧盯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核心环节,狠抓顶层设计、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切实解决建管分离、管建脱节等影响交通安全的根源性矛盾。
安全共建。向市委常委会专题汇报,提请成立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推动政府出台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管理办法》,明确道路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四同时”工作规范,完善交通安全分级管控机制,做实做硬交通环境评价,把市区建成区内,建设项目规模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及超过5万平方米的居住类项目;边缘组团、城镇及重点地区,建设规模超过5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及超过10万平方米的居住类项目;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如航空、铁路、公路的客货站场、客货运码头、物流中心、公共汽车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加油站、公交枢纽、出租车服务中心等);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120米以内需开设机动车出入口的建设项目;在城市主、次干道上施工并对交通有严重影响的路桥工程项目;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或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为对城市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其他建设项目等6大类纳入评价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2017年以来,先后叫停人民路学海路悦达地块、凤凰汇天辰府等3个大型建设项目,真正把交通需求印在了相关部门的脑海里,从源头上消除先天不足的“畸形儿”。
隐患共治。充分发挥公安主力军作用,联合交通部门开展道路安全隐患“定期巡查行动”,建立“四巡查”工作制度,对未中断交通的施工作业路段每天开展一次巡查,对封闭施工路段每周开展一次巡查,对国省道以及农村公路每月开展一次巡查,对校车行驶路线每学期开展一次巡查,及时发现新增的安全隐患路段,实时推动整改。选择事故高发的228国道组织开展交通安全管控会战,推动政府开展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先后优化45处平交路口交通组织、新增50处路口照明设施、推进6个服务区建设;2018年亡人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6.25%。
示范共创。围绕高质量的目标追求,抓示范引领,解放思想、确立标杆,全面提升整体建设和管理水平。围绕市区高架快速路建设,专门成立“项目办”,对接设计、施工单位,对配套的交通设施、智能管理设备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同步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快速路管理模式和勤务运行、应急保障工作机制,确保道路开通后各项设施、措施同步运行。盐城高架运转以来没有发生亡人事故、没有发生长时间拥堵,成为盐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政府肯定、各界认可。
在方法手段上,推进治标、治本一体化
“标”是现象,“本”是本质。盐城市始终抓住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治标促进治本,既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久久为功、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根本性转变。
紧盯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在治安问题上,盐城市以“黄海行动”为载体出重拳,成为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在交通治理上,盐城市以“五个一”区域整治为抓手,对重点问题区域及周边交通开展根本性治理,通过治理一个、带动一片,实现全域治理。近年来,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学校、医院、商贸、小区等交通单元逐一突破,区域交通秩序明显改善,得到了社会认可和群众赞誉,也增强了“难题可治”的自信,一块一块小的安全畅通推动了整体的安全畅通。
抓住关键节点,筑牢铁桶工程。把控全市95个市际出入口、28个高速出入口等关键交通点位,全面建成智能卡口,布建车辆抓拍、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网络围栏、人证一体采集安检门等全项数据信息采集前端,实现多维数据采集,织密一张防控网,全面采集进出盐城的车辆和驾乘人员信息,通过线上分析研判、线下精准布控,有效令隐患车、隐患人进不了市、上不了高速。卡口大队民警朱勇发挥职业特长,精细研究假牌、套牌查缉战法,深度挖掘公安大数据资源,第一时间将查控指令、研判结果通过点调系统等推送到全市各卡口点。查获假牌、套牌车辆2271起,走私盗抢机动车404辆,毒品370余克;抓获无证驾驶、失驾、毒驾人员936名,逃犯391名,涉毒人员103名,消除了一大批交通和治安隐患。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宣传攻势。凸显“人”的关键主导地位,以交通安全宣传为载体,针对不同群体精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提升群众的守法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发挥新媒体覆盖面大、扩散力强等特点,着力打造“两微一抖一直播”的宣传阵地,影响力全面提升。7月25日,在公安部“2018年度互联网+城市交通管理”论坛中喜获十佳多媒体创新奖。组织开展“随手拍”等活动,增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参与度,设立校园交通安全宣传周,把安全知识送到孩子手中,取得了很好效果。
【本文作者为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公安局长】
责编:赵鑫洋 /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