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组织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是前提、也是根基,根深方能叶茂。近年来,临沭县牢牢抓住基层党建工作,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紧抓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强班子、带队伍,抓机制、促增收,扎稳扎深党建根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选优+育强+用好”,夯实“有人管事”基础
就乡村振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也不例外,必须选优“领头人”、育强“先锋队”、用好“智囊团”,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精挑细选村级干部
临沭县扎实推进新一轮村级“两委”换届工作,严格人选质量,放开视野、拓宽渠道,注重从复转军人、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贤任能。最重要的是,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坚持首关不过、余关不论,切实把“讲政治、重公道、有本领、善服务、口碑好”的人选充实到村级班子中。此外,还探索建立“个人自荐、村级初审、县镇联审”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将人选任职条件进行审查“前置”,及时将“不得”“不宜”人员挡在选举大会召开之前,先后排除127名“不得”担任党组织成员候选人,劝退189名“不宜”提名为村委会成员,从而保障了人选质量,实现了“好中选优”。
精心培育先锋队伍
首先,临沭县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固定学习日等制度。其次,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丰富载体,提升学习质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掌上课堂”“农家课堂”“田间课堂”等党教品牌,开设理论必学课、红色文化课、致富先锋课、自主选修课等精品课程。第三,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研发党员教育入户系统,党员在家只需“一键操作”,就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党建新课堂”,有效解决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学习难的问题。第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党建”“智慧党建”等信息技术,加强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实现“党员行千里、网络一线牵”,并在北京、上海等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城市成立驻外党组织,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最后,深入挖掘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等本地红色资源,积极打造“浸润式红色党教”,引导党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争当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
精准用好外援力量
一方面,临沭县坚持“因村派人、选优派强”,建立“菜单式”第一书记选派机制,精准对接村居实际和发展需求,变“按人选派”为“按需选派”,不断放大“第一书记”品牌效应。先后分四批选派345名机关干部到179个村任职,重点派驻到村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的村居。另一方面,列出党建帮扶责任清单,引导广大第一书记立足实际,抓班子带队伍、上项目促发展、增投入惠民生。近年来,累计帮助任职村发展、培育致富项目180余个,向任职村投入资金3.93亿元,每年村集体平均增收5.5万元。此外,临沭县还巧借外力,深度挖掘各村在外的人才资源,建立人才“智囊库”,引导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回村任职或担任“发展顾问”,为乡村提供各类发展信息、引进增收项目。
“管权+管事+管人”,创新“有章理事”举措
农村党组织面广量大,情况复杂。临沭县在日常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从建章立制入手,创新机制,规范管理,扎紧织密制度笼子,切实保障党员干部“权不乱用、事不乱谋、人不乱为”。
探索村事民议清单法,规范用权行为
以理清村级决策程序为突破口,在“四议两公开”的框架下,临沭县全面推行村事民议清单法,促进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对涉及村级的财务开支、工程建设、集体资产处置等11大类30个事项,制定议事流程图,明确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6个层面村级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责,界定各层面的议事程序、范围及具体事项。并对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报账员等人员职责进行细化,列出权责清单。推行“事前审核、全程监会、视频记录、全面覆盖” 的监督方式,对监管不力、执行不到位的干部进行追责问责。今年以来,共有52名镇村干部被问责,村级事务规范议事率达到88%以上。
创新党员网络记实模式,强化日常管理
持续深化农村党员积分量化管理,全面量化考核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纪律、服务中心工作、先锋模范作用等情况,重点考核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任务上的实际表现。临沭县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推行农村党员网络记实管理,系统会根据党员参会参训情况,一键生成参会信息,并依据会议性质、是否请假等数据,自动生成党员记实扣分统计表,第一时间向未参会党员发送1—10分的扣分提醒短信。对扣分接近临界点的党员,系统会自动向党员本人及党支部书记发送预警信息,然后由党支部介入开展结对帮教。此外,会议记录、现场影像等档案资料一旦生成,村级党组织便无权修改,有效防范以往“人情记实”“估量记实”等问题。今年以来,共对376名表现较差的党员进行教育转化,对5名不合格党员予以处置。
建立评星定级工作机制,提升支部质量
临沭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建立村级“评星定级”工作机制,着力打造过硬党支部。根据村级党组织基础条件的不同,合理设置评星定级指标及考核细则,将村级党支部分为1—5个星级,明确五星级党组织要达到“一高二好三有”(即群众满意度高,村级班子好、党员作用发挥好,有阵地、有制度、有产业)的标准。实行群众“评星”、镇街“定星”、县级“审星”的工作流程。对成绩突出、星级较高的党支部,给予支部书记3000—5000元的抓党建工作绩效奖励;对二星级以下的党支部,纳入组织软弱涣散范围,对该类村班子进行集中整顿,由镇街安排班子成员进行驻点帮扶,帮扶期为一年,要求必须达到所在镇街中等班子水平;在帮扶条件下,村班子考核仍不达标的,该村的帮扶干部不脱钩、不调离。
“输血+活血+造血”,拓宽“有钱办事”渠道
“无钱办事、无力服务”一直是制约村级组织建设的一大顽疾。临沭县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通过财政兜底、盘活“三资”、外拓资源等举措,积极开展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攻坚行动”,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每个行政村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财政兜底”为组织经费“输血”
持续加大转移支付和财政兜底力度,临沭县县财政每年拿出不低于1500万元的基层组织专项资金,保障村均组织经费不低于12万元。深化村干部“县镇两级统筹、县镇村三级承担、惠农卡一卡发放”的报酬保障机制,将所有在职、离任村干部各类报酬补贴全部纳入财政保障。同时结合新一轮村“两委”换届选举,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报酬标准,并承担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费用,切实解决农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其中在职村干部基本报酬平均涨幅达到70%,每名村干部的年均报酬额达3.2万元以上。在保证村干部正常报酬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拿出80余万元用于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专项奖励资金。此外,临沭县还不断加大基层配套组织建设投入力度,为全县自然村公开考聘农村会计523名、网格警务员604名,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统筹,每年该项投入约2000万元。
“盘活三资”为保值增值“活血”
首先积极开展村级“三资”清理专项行动,唤醒沉睡资源,回笼集体资产,收回流失资金,深度挖掘村集体增收的“内在潜力”。采取“剔、量、查”的方法,将农户家庭承包地、宅基地“剔”出来,清查村集体土地。聘请第三方通过GPS定位“量”出地籍图,及时收回被侵占土地。其次坚持应管尽管、应登尽登,对2010年以来各级投入村级的帮扶资产进行全面排查。对白条、账外账及未交接账目等进行彻底清查,累计“捡回”集体账务资金1400余万元。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打击“老赖”,清收承包户欠款650万元。最后对收回的土地、房屋等资产资源,采取出租、转包等形式,实现村集体资源保值增值。并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强化“三资”管理,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跑冒滴漏”的问题。
“外拓资源”为自我供给“造血”
统筹村集体、第三方、农民等各方力量,建立起“村支部+合作社(公社)+农户”“村支部+企业+农户”等多种模式,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积极破解农村“土地闲散、地由谁种”的难题。建立“村社共建”模式,由村支部牵头,将农户的土地统一交由公社管理,签订土地托管协议,由公社负责种、管、收、销“一条龙”服务,村集体从土地托管服务费中收取一定比例提成,实现村集体增收。目前临沭县已有60余个村托管土地5万余亩,各村年均增收3.8万元;建立“结对共建”模式,组织35家本土企业与77个村建立起“强企+弱村”的合作关系;新上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等增收项目120余个;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集体土地入股、有偿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各村年均增收近5万元。
【本文作者为中共临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编:贺胜兰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