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回归体验:传统戏剧发展的新趋势

核心提示: 【摘要】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摘要】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关键词】传统戏剧  回归体验  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传统戏剧是一种活态艺术,也是一种被社区、群体所认同的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其一,以标准化为特征的全球化,对传统戏剧的个性化传统形成挑战,传统戏剧在保持民族、地域特色与参与全球化、标准化竞争之间面临选择,坚持民族、地域特色,意味着有可能丧失全球化市场份额;坚持全球化标准实践,则有削弱民族、地域特色乃至丧失自我的风险。

其二,以科技化、互联网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对传统戏剧的生产、演出和传承模式形成挑战。是坚持传统的、民族的口传心授式的生产、演出与传承,还是选择现代的、跨时空的、互联网式的生产、演出与传承,还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传统戏剧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其三,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为特征的遗产化,对全球化、现代化构成了对冲和缓解,为传统戏剧传承、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自然遗产到物质文化遗产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对所处环境、物质器具及生活方式的遗产化,表达了对传统回归和文化自信的诉求,为传统戏剧的复兴营造了氛围。

在遗产化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对立、对冲中,体验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理念。体验经济、体验文化,既是全球化与个性化、现代与传统协调的结果,又是遗产化发展的内在诉求。

与时俱进,一直是传统戏剧发展的主流路径。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同样,宋之南戏、元之杂剧、明之传奇、清之花部,今之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传统戏剧应时而变的反映。

回归体验,将是传统戏剧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

传统戏剧演员与观众的体验性不断变化,影响着戏剧的生存与发展

广义戏剧所涵盖的“当场角色扮演”实践,包括被学界描述为仪式性的、半仪式半娱乐的、娱乐性的等不同功能的实践,且常被对应于乡村的、半乡村半城市的、城市的等不同空间的和发生、发展、成熟等不同阶段的戏剧实践。如果从参与者体验性来看,则对应于主动的、半主动半被动的、被动的等不同体验的实践。狭义戏剧就是从上述功能性、空间性、阶段性、体验性等分类中建构出来的。

体验的变化不仅影响了狭义戏剧与广义戏剧的分离,而且直接影响了狭义戏剧的兴衰变化。在古代乡村的仪式性演剧中,演员和观众往往属于同一社区或族群,演剧是他们参与社区或族群事务的一种共有方式,是大家共同的、主动的、神圣的实践体验。在近代半乡村半城市的、半仪式半娱乐性的演剧中,演员和观众多数属于同一社区或族群,但也有其他社区或族群的人参与,演剧主要是他们参与社区或族群事务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城市化的、娱乐性的演剧中,演员和观众多数非同一社区或族群,演剧是他们基于商业契约精神建立起来的实践,参与者体验发生分化,演员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观众丧失了主动性,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传统戏剧演员与观众的体验性不断变化,使得戏剧的神圣性、群体性、认同性不断衰退,由参与者的“同我”存在演变为“异我”存在,沦落为一种娱乐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当观众只能被动接受、体验“娱乐性”的戏剧商品时,传统戏剧被观众冷淡乃至抛弃就是必然之势,因为新的娱乐商品正在源源不断地出现。正所谓成也体验,败也体验。

传统戏剧在体验中兴起与衰落,也将在体验中复兴

非遗保护的兴起,以及对全球化、现代化的反思,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回归、“留住乡愁”的重要性,意识到个性化体验的重要性。体验正在成为人们抗拒工业性、单一性、追求自我本真性的重要手段。

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的核心是保护其生命力,保护传统戏剧生命力的核心,是保护人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的动力和能力。而人传承与发展传统戏剧的动力和能力,则取决于他们对传统演剧是否有主动的、持久的、自我本真的体验。

仪式性或自娱性演剧之所以一直有生命力,与演员和观众有主动、持久、自我本真的体验密不可分。当下城市剧场娱乐性演剧的上座率不高,很大程度上与主动、持久、自我本真性体验的丧失有很大关系。值得高兴的是,随着非遗保护和体验经济的发展,回归体验正在成为传统戏剧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新思路。近几年出现的《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等京剧大屏幕电影和《消失的新郎》《彼得潘的冒险岛》等超维度戏剧,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戏剧体验性问题的关注。

戏剧电影在今天已经不是新事物,我国早在20世纪初就已有之。京剧大屏幕电影之所以引起关注,就在于把最新的大屏幕技术与戏剧电影相结合,提升了观众观剧的体验感,尽管这种体验与城市剧场一样是被动的。超维度戏剧,前身为沉浸式戏剧,是指通过打破舞台、演员和观众的界限,让观众自由游走在舞台中,自由选择演员和剧情跟随观赏,甚至参与其中的一种演出方式。京剧大屏幕电影与超维度戏剧,既是对当代体验经济、体验文化的响应,又是对传统戏剧回归体验的一种呼唤。

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当然,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让传统戏剧对演员和观众的那种神圣性、群体性、认同性体验得到回归,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胡秀文]
标签: 戏剧   趋势   传统   体验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