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构建大众传播平台,引导大众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将哲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生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化 审视 【中图分类号】B-49 【文献标识码】A
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土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既体现为对现实生活规律的总结,也体现在对现实生活的审视与指导上。引导社会公众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模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生活,并将马克思主义融入现实生活,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构建大众传播平台
马克思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就已经认识到,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理性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没有任何价值。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于社会焦点并致力于回答社会核心问题,这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实践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就是要引导社会公众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并用于指导生活实践,提升生活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社会变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但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多种社会问题,它们影响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就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时代命题,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科学实质与精神价值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引导社会公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武器正确看待和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批判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在于通过科学实践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所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活指导思想是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的必然结果,而倡导将哲学融入生活、发现生活内涵,实现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根本路径。哲学社会工作者必须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将纯理论性哲学研究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哲学思考,将高深的理论翻译成便于社会公众理解的通俗语言,提升社会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与理解。
但是,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为主,社会公众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机会不多、效果不佳。“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高速发展,已经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因此,要注重现代新媒体的应用,构筑大众传播平台,引导社会公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生活,拉近社会公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距离,让他们深刻感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价值,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生活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化。同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将现实生活案例哲学化,提升传播平台的生活影响力。
学以致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审视生活
以服务生活为第一要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生活,必须围绕实际生活与经验展开,实现服务生活与理论升华的辩证统一。除日常生活外,生活的内涵还包含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内容,为此,我们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生活指导思想,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好个人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还要在生活中不断汲取经验与知识,包括在与他人交往中完善自身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对经验进行验证分析,从理论高度展开生活体验与深思,利用理性思维指导日常生活,建构起一种认知与实践循环发展模式。通过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激发自我内部情感认同,将感性生活认识提升到哲学层面,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生活实践,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实现知、信、行的认知循环。
实现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不论选择哪种途径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审视中的应用,都要求以哲学原理为背景贴近真实生活情景,实现现实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统一。一是明确群众的主体地位,将群众真实生活作为哲学教育的情景载体。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群众所关注的生活、民生以及社会问题,将哲学原理与具体生活联系到一起,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群众生活中的指引力;指导人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出发重新描述生活体验,让经验在哲学层面上焕发新的生命。二是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实现抽象哲学的生活具体化,从形象生活感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逻辑理性。要善于应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视角实现哲学与生活的连接,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情景与生活之间的多向互动,将哲学原理在不同生活情景中更“接地气”地表达出来,培养社会公众多元化哲学视角。三是注重受体情感升华。真理越辩越明,生活情景既要具备对生活的指引意义,也需要能够验证哲学理论;既要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也要注重受众的情感升华,强化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认同。
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诉求。是否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成败所在。因此,必须立足人们的现实生活需求,创新教育方法,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价值。一是避免马克思主义哲学沦为教条化口号。采用更加亲民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警惕不注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沦为口号宣传等现象,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合理诉求。二是注重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只有能指导实践的理论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动选择,体现出哲学的现实价值。必须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注重生活境遇人文关怀,高度警惕理论价值偏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价值的负面影响。三是着眼于自我价值提升。相对于物质生活,人们更关注于提升精神生活需求。如何培养自身素养与能力,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实现自我价值,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的心理常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要着眼于精神需求,以实际生活为诉求,引导精神与思想发展,引导个体价值生成与提升。
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因而为受众提供哲学教育要立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社会公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一是关注于当代科技实践,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当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科技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引导社会公众合理应用科技,在推动科技发展进步的同时,降低科技对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充满时代气息。二是指引思想与价值发展方向。社会变革必然会带来思想与意识形态的转变,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引领社会思想与价值发展方向。物质生活的丰富性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也为物质至上、利我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而消极意识形态与思想最终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这一点看,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与价值引导作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尊重时代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自我完善的科学体系,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普适性原理,但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并非完全一致。所以,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从偶然与必然、历史与逻辑层面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内涵,科学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真正实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审视生活。
(作者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李勰:《“和生活打成一片”——艾思奇是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党的文献》,2017年第3期。
②汪信砚、张晓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探索——李达的<辩证法的唯物论问答>》,《江汉论坛》,2016年第12期。
责编/周素丽 张忠华(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