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核心提示: 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与反贫困的关系;在实践上则提出了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统筹规划,发挥合力,持续施策,开拓了反贫困工作的有效路径。

【摘要】中国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理论上拓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三者与反贫困的关系;在实践上则提出了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统筹规划,发挥合力,持续施策,开拓了反贫困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精准扶贫 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指导着广大无产阶级矢志奋斗,摆脱压迫走向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摆脱贫困走向美好富足的幸福新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和深化。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与中国脱贫实践紧密结合,以此应对新的挑战,达成新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是指引无产阶级实现解放、摆脱贫困的思想武器,这一思想源于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剥削加剧的实践场域,使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愈发贫困。1842年和1843年马克思连续发表文章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长期贫困的问题,随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问题作出进一步阐释论证,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根基。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三种状态:社会衰落状态、财富增进状态和达到繁荣顶点状态中,生产资料和财富始终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的贫困状态却是一成不变的,这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使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出现取代了部分无产阶级工人,工人劳动力随之出现剩余并愈发廉价,企业主可以将工资维持在较低水平,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更多财富;而对于工人而言,其后果则是进一步加剧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程度。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也意味着,只有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让广大无产阶级摆脱贫困,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也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带领人民走向富足的生活,才是民心所向。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其立足于人类解放和自由发展,号召广大无产阶级武装起来,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贫困之源,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这样人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翁,才会自主劳动,不断寻求自我发展和满足,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反贫困。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火如荼,风景这边独好,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充分吸收、秉持和深化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全民小康和实现共同富裕、坚定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等一系列路线方针,在不断深化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获得了富足感、幸福感,赢得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结合中国脱贫工作实际,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中国反贫困工作作出了科学、系统的阐释,也更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了贫困产生的根源、表现和摆脱贫困的实践路径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引导无产阶级掌握政权,通过自主劳动改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在发展实践中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作出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拓展。

深化认识了反贫困之源: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长久贫困之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制度,因此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要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做自己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通过艰苦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正式建立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制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领人民走上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在中国共产党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必然需求,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也只有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才能赢得民心。

深化认识了反贫困之路: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出,“在无产阶级共享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才能够减少贫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繁荣昌盛、经济建设硕果累累,正是坚定不移地秉持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实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这一系列举措伴随的是我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改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提升,也有力地验证了当前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更是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深化认识了反贫困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想真正摆脱贫困,不能依靠别人,只能依靠自身的全面发展,“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就要一定的教育训练”,要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生产技能,提升劳动者智力和素质水平,才能具备消除贫困的能力,才能保障脱贫后不再陷入贫困。中国共产党当前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同样注重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内源性扶贫”策略,认为只有采取必要措施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掌握谋生的手段技能,才是真正有效的脱贫。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应用于中国发展实践的过程,当前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斗之中,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智慧创新了马克思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过去我们的扶贫工作通常采取的是“大水漫灌”的形式,针对贫困地区实施统一的政策,中央财政给予资金和资源扶持,地方政府照本宣科,结果就是只见声势但事倍功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精准扶贫”对策,指出扶贫工作要找准穷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要准确找到扶贫对象挂钩帮扶,做到扶真贫;也要准确找到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做到真扶贫。同时也要对扶贫工作统筹规划,精准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对、用好,避免效果打折、扶贫走样。

统筹规划,发挥合力。扶贫工作并不单单是政府和贫困地区、贫困人民的事,而是全社会、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这是共同富裕基本战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国家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科学界定主体责任,发挥各自优势作用,区域挂钩协同,实施东部帮扶西部、城市帮扶农村、先进帮扶后进的对口帮扶对策,由此全国联动,全民共举,全面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向共同富裕。

持续施策,永续脱贫。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了扶贫工作对国家长治、民生久安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认识到扶贫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同心协力,持续推进;要保证扶贫工作质量,做到脱贫不返贫,要对得起人民的信任,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要从政策、资源、人力、项目、质量、动力、保障等多个方面确保扶贫脱贫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吴华:《以科学思维方法引领脱贫攻坚》,《政策》,2018年第2期。

责编/高骊 谢帅(见习)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牛牧瑶]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