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学术人生 > 正文

王非曼:治家并非平常事(2)

学术之思

王非曼从事家政教育与研究工作近20年,主要教授家庭布置、家庭管理、服装学、高级服装学、织品与衣服等课目。她编著的《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织品与衣服》《服装学原理》,均被印成讲义,只因国难当头,没有正式出版。

1933年10月1日,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刊登了王非曼的《家政在社会中的位置》一文。她从中国人对衣、食、住的无知和女子对家事的错误认识谈起,指出家政对人们生活以及家庭的重要性。“我们要想满足衣、食、住的目的,没有家政科是不能够成功的。甚至于我们的民族,若不从家政做起,是没法强健的。我们以后要纠正看不起家政的错误,应当把家政和其他的科学一样的看重。要知道治家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若把它当作一种科学去研究,是和研究其他的科学一样,可以增长生活的价值的。同时家政给我们很多的出路——解决我们职业的问题——并且使我们对于社会有所贡献。”

王非曼指出,中国不重视家政有两点原因。一是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以衣、食、住三者来讲,却远赶不上其他后起国家,国人向来没有把衣、食、住看成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不知道这其中也包含着很多原理。不按原理去做,没有新意,结果导致稍有资财的中国人都喜欢住洋房、吃西餐、穿洋服。究其原因,外国把衣、食、住看成一种科学,在大学里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重视。“我们想要改良衣、食、住,就非根本承认家政不可。我们想要给妇女们找寻一个出路,亦非根本承认家政不可。家政的主要目的是治家,治家包括衣、食、住和儿童的养育。”

1936年,《教育杂志》第12期刊登了王非曼《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实施》一文。她指出:“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组织。一个国家若要强盛,则其国内所有家庭必须良好。这理由是很明显的,因为一个人的家庭如治理不善,其家庭教育大概是不会有的,决难养成健全的国民;而他在社会上服务,精神上多少要受点影响,减低工作的效率。这对于国家社会,都是十分不利的。”

家事教育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性,王非曼归结为五点——

第一,家事教育可以养成健全国民。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做父母”本是一桩不容易的事,而国人却偏偏忽视这一点,认为只要是个成人,好像就有资格去教养儿童,至于如何教养,如何培育,事先既没有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于是,儿童无论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均因未受到正当适宜的陶冶,而发生了许多缺陷。如今要挽救民族危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健全国民,而欲养成健全国民,家事教育则非常重要。

第二,家事教育能够促进家庭工艺发展。纺线织布等老法,不能与舶来品抗衡,我们不必再去提倡,但许多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可以用本地原料,自己制造,不必去购用,或雇人去做。现今学校女生,回到家庭,往往连简单的衣服也不会缝,极属不是。学校对女生应厉行家事教育,使她们对家庭工艺有相当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对于家庭经济也有所帮助。

第三,家事教育能够增加生活效能。我国家庭生活大都是习俗相沿,现在需要在经济方面、管理方面及其他方面彻底改造,加以“科学化”。而所谓生活科学化,即生活合于卫生,合于经济,且合于高尚的理想。家庭成员欲有力量为社会服务,则家庭生活的效能必先增高,而欲达此期望,家事教育不可缺少。

第四,家事教育能够改变家庭生活态度。以前,我国家庭生活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现在,社会关系日渐复杂,一个家庭的幸福,必须以社会的幸福为归依,例如卫生,无论一个家庭如何去注意,倘使社会上的其他人,皆不讲求,终不能达到目的。由此可知,家庭生活不可仅限于一家一户,我国许多家庭往往与社会生活不能调适,发生种种纠纷,这是应予补救的。

第五,家事教育能够促进国家义务的完成。国家是若干家庭组合而成的,如果家庭治理得好,家庭与家庭之间一致,没有利害关系冲突,都以谋社会幸福为目的,则国家统一当无丝毫问题。国家观念的养成,国家义务的履行,都是家事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1939年,第2卷第25期的《教育通讯》(汉口)刊登了王非曼《抗战时期的家事教育》一文。她认为,抗战时期的家事教育比以前更不被重视,应当设法补救,这样可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究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第一,此前的中国大学均位于大都市,吃穿用的购买很方便。现在,大都市皆沦陷,迁移于偏僻之地的大学女生,自己连面条都不会煮,衣服破烂后,能够缝补的也不多见,更别谈独立缝制衣服。与西方女性相比,中国女性在艰苦环境下,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较欠缺。第二,中国政府素来不重视女子家事教育,而整个社会也不提倡、不鼓励女子的家事教育,所以才促成如今的后果。近年来,虽然各地女子师范和女子中学相应添设了家事课程,但因为师资的缺乏、当局的忽视,实施效果并不好。第三,如今的一般女子轻视家事,总认为家事实属平常,不值得学习与研究。

而在王非曼心中,家事教育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尤为重要。“抗战建国需要全国男女同胞的总动员,人人应当尽其人力物力以帮助国家。无论谁都不应当袖手旁观,无论谁做的事也不应当和抗战建国的目标相冲突。一个家庭的内助不好,往往阻碍男子对于国家社会服务的力量。在抗战建国的时期,女子至少应当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免去男子时时发生内顾之忧,影响其对于抗战建国的贡献。女子若再能帮助男子促成抗战建国的伟大使命,这更是国家社会所希望的了。现在抗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阶段,无论住在后方或战区,家庭都应当有经济自足的能力,以免金钱外溢。家庭为国家的元气,抗战建国力量之所从出。家庭的衣、食、住,家庭卫生,儿童养育以及其他,皆有积极提倡改良之必要。提高家庭的力量即所以提高社会,更进一步即所以促进抗战建国的完成。”

王非曼在《怎样研究家政学?》一文中从“家政学的范围”“织品与衣服的研究法”“家庭布置和管理的研究法”“营养学和烹饪的研究法”“家政学与家庭生活”等五个方面,就如何研究家政学进行了详细阐释。她说:“家庭是社会的反映,家庭若好则由家庭所产出的国民必好。一个国家的国民皆好,一个国家便不会不好。所以家政学的研究在吾国刻不容缓。在家政学尚未发展以前,先讨论研究家政学的方法并引起研究家政学的兴趣,我以为这是再恰当的机会也没有的了。”她甚至认为,家政学的研究范围应该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美术。

在教学实践上,王非曼非常注重所讲课程的实用性,她编写的《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织品与衣服》《服装学原理》等教材,都围绕对将来生活中、教学中有用这一目的而展开。比如,她的译作《实用服装学》,其中关于“人的身材与衣服设计”的内容非常实用,图文并茂,讲解清楚明白。

王非曼是女子师范及家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为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女子进步以及抗战救国培养了大批家事人才。在20多年家政学习、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实用的教育思想,既注重理论学习,又讲求动手实践。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将家事学习提高到提升国民素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

(作者:戴建兵,系河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永颜,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王非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