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智库动态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随着我国的发展步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日益迫切。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有助于更准确把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要旨。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可以说,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实践所达成的一个全社会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政治旗帜与方向的根本性选择,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性实践的恰如其分的科学概括。

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这样一种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或关联性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至少包括如下三点:其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的重要构成部分。概括地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或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中国梦,而这显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生态环境问题或挑战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结构性短板”,而克服或弥补这一短板的过程,就是逐步确立起相应的经济技术体系、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文化理念的过程。其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绿色维度。与主流生态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整理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述同样重要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结合自身现代化实践所做出的理论推进和深化。其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的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现代化模式,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样重要的,是必须适时、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绝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基于生态资产丰裕或经济生活贫穷而无限制牺牲的对象,而社会主义的政治选择更容易克服生态危机。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的关系

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关系。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那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的促动作用或重要性应如何理解呢?在笔者看来,它可以概括为如下两点:其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内容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实践的重要方面。无论是十八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四大战略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四大改革任务(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概括,后来进一步细化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四梁八柱”总体要求,还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绿色化”,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其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行政推动与监管举措具有明显的公共管理绿色引领与重构的功能。应该承认,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宣传教育和实践推动,尤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的宣讲与落实,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论断,全社会对于生态文明概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意涵的理解已经发生阶段性改变,生态文明日益被接受为一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层面的全方位文明性革新。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直接相关部门越来越习惯于用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来理解与应对各种日常事务性议题,过去看起来相距甚远的行政部门也开始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考量与思维。因而可以说,开启于环境污染整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日渐发挥着一种促进公共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作用,而这又将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制度推动力。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愿景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蓝图”构想的关系

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的第三个层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愿景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蓝图”构想的关系。笔者认为,它可以大致概括为如下两点。

其一,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更优美的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的更强烈向往,不断提高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性追求。客观而言,在过去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承受了许多区域与领域严重超出其正常负荷的过大压力,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直将其作为着力克服与应对的弱项或短板。

其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与政治性质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蓝图的“红色”底色或本色。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指导性原则已明确指出的,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不可分割或偏废的方面,即推进我国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术语或表达——如果我们严肃地对待“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前缀,不仅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特质,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示或例证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现代化蓝图及其实践的社会主义未来。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习近平   政治哲学   意蕴   生态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