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学术视野 > 社会 > 正文

让扶贫产业更有生命力

提升产业效率要依靠各类新型经营主体

记者: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一些地方确定的产业没有优势,不贴市场。扶贫产业到底该如何选,才能更有生命力?

汪三贵:在选择扶贫产业时,地方政府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是可以的。产业扶贫说到底是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拥有决策权的是市场主体,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作为参考。

产业的生命力来自产业效率。提升扶贫产业效率要依靠市场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意愿足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他们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为贫困户创造稳定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

伍振军:脱贫有高质量脱贫和低质量脱贫之分,其分界点是:脱贫过程中有没有激发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活力。

靠政府意愿选产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把贫困群众这个脱贫主体排除在外,难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活力,脱贫质量难以提高。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将他们纳入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更有利于激起他们脱贫致富的热情,将外部帮扶和内生动力有机结合,扶贫产业才能更有生命力,发展才可持续,脱贫质量才能提升。

产业好前景需要政策扶持、企业努力

记者:参与产业扶贫的新型经营主体反映,目前生产经营还面临不少困难,请问支持扶贫产业发展的特惠政策应该如何更直接、更精准?

汪三贵: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有一些应依靠主体自身努力加以解决,比如产品销路问题,更多的应依靠市场而非依靠“市长”。

但在其他方面,政府的扶持必不可少。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帮助各类主体降低发展成本,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来打通发展制约。在资金扶持方面,由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缺少能够抵押的硬资产,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协助他们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扩大生产规模。在保险运用方面,不少新型主体存在不愿用、不敢用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快政策创新,帮助他们降低生产经营风险。

伍振军:打通资金瓶颈对于参与产业扶贫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很重要。从资金供给侧看,要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创新产业扶贫信贷产品,加大扶贫信贷投放。从资金需求侧看,重中之重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推动和完善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增强群众信用意识。

关于产销对接,政府要帮助开拓渠道,搭建好平台,推动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地区建设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同时,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增加特色产品销售渠道。

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利益联结

记者:衡量产业扶贫的成效要看贫困户是否能长久过上好日子,如何让扶贫产业与贫困户联结更加紧密?如何通过产业扶贫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汪三贵:产业扶贫与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不同,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让产业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想办法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通过边干边学来增强发展能力,稳定提高收入。

目前在利益联结方面,部分地区采用的财政资金入股分红方式存在简单化倾向,由于贫困户并没有真正参与产业中,不具有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那些技术门槛高、劳动强度大,不适合贫困户参与的特殊产业,可通过设置护林员、养老服务员等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让他们间接参与产业发展,让他们真正通过付出劳动获得收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应注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切莫变成人人有份,影响贫困群众的脱贫干劲。

伍振军:提高产业扶贫的成效,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做到?关键是实现要素的有机结合。我们知道,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有几个关键要素,比如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和制度等,这些要素有机结合,也就实现了发展,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所以难以发展,关键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实现发展的经济要素。

有效的产业扶贫可能包括两个层次:第一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创造出必需的发展要素,比如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是投入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急需的发展要素,比如资金、技术等。只有贫困人口拥有了经济发展要素,并且能够投入到产业之中,让外部帮扶要素和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拥有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才是高质量的产业扶贫。

标签: 扶贫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