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通常是指陌生人之间按照某种规则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以提高资源流动性和利用率,达到经济、环保、更好满足人们多种需求的目的。不论国内或国外,共享经济领域都涌现出了大批企业,所涉及的市场包括基于有形物品的自行车、汽车、房屋、图书、课程教育、家政、医疗服务、家电家具、健身房、KTV、充电宝、雨伞等,以及各种线上社区、UGC平台等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不少专家学者在著作中描绘了共享经济的美好未来,媒体上一条条“共享经济”的新闻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备受社会关注。然而,共享经济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典型问题
首先,“互联网+租赁”这类较为初级的共享模式发展很快,但一些高度符合“人人提供、人人获取”共享精神初衷的项目却发展较慢。共享单车、小汽车、雨伞等都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在更大范围内高效调配物品租赁的行为。实际上,此类“共享经济”早就存在,如果愿意借助共享之名,饭店都可以称为“共享饭店”,高铁动车也可以称作“共享高速火车”。这类租赁型的共享经济并非最符合共享理念的项目,如果是通过大量新增投放的方式占领市场,反而违背了“节约”“环保”的初衷,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然而,那些能发挥“冗余”“闲置”物品使用权的、更具共享精神的项目,却因为难以管理、盈利预期不明确而未能快速发展。
其次,在共享业务上的重大创新仍然太少,对市场及数据进行垄断的愿望更普遍。近年来,共享经济中最大的创新,似乎是凭借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运用,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和匹配方法。例如,共享出租车或顺风车的最大优势不是车子本身比别人先进,而是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计算,整合重构闲置资源。但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软、硬件创新。各种共享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一般用户的利益被普遍忽视。如前文所述,互联网+租赁类的共享形式发展较快,不论是平台型企业还是自营企业,都面临着大量的一般消费用户。企业在发展之初,为了抢占市场,会耐心研究具体业务,还可能直接补贴用户来占领市场。但随着竞争格局的明确,亦或垄断势力的形成,企业会因越来越重视成本和利润而忽视用户的利益。例如,曾被认为前景十分光明、会“摧毁传统出租车行业”的顺风车业务,却频发乘车人受害的刑事或治安案件。
可见,对共享经济的美好畅想大多还未实现,不少共享经济项目始终面临质疑。
资本在共享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局限
深入理解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从资本的作用入手。资本对共享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助推作用,主要体现于两点。首先,主攻共享项目的企业大多是新创企业,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需要借助来自不同机构的各类投资。第二,当前共享经济的创业项目大多与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密不可分,容易产生需求端网络效应,造成赢者通吃的现象。因此,企业需要快速扩张才能顺利生存,而一旦成功又容易产生高回报、符合资本的口味。资本不仅为共享经济企业的顺利启动及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还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更多的信息,客观上使有潜力的共享经济项目获得了发展机会。
但是,资本也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目标,其使命与“节约”“循环”和“环保”等共享精神并非天然一致。这决定了资本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具有很大局限乃至负面作用。
资本逻辑更关注投资回报率、风险等指标,往往忽视共享经济业务自身的成长规律,以至于违背共享经济的初衷
第一,在投资选择阶段,资本的主要思路是要使其投资的企业或项目获得高额利润,最注重的是经济指标,而不是节约、循环、共享等目标。尽管资本也会研究具体的市场和业务,但主要是为了鉴别项目的盈利预期情况,以及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其真正的兴趣并非业务本身以及有关产业的长远发展。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资本更倾向于做短期内回报前景比较清晰、可快速复制的共享业务;而非常符合共享理念的业务,例如一些UGC论坛社区等,却可能因为没有很明确的盈利模式而不受资本追捧。
第二,在经营过程中,资本逻辑更重视运营效率、利润率、上市等目标,而不是怎样钻研业务、把产品和服务做得精益求精。只要业务水准达到了基本要求(有时甚至还没达到),不影响消费者选择该项产品,资本就倾向于不再秉承“工匠精神”去研究产品与业务。因为资本逻辑会干扰企业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经营决策标准,所以产品与服务的精细改善常常得不到应有支持,这不利于建立一个持续经营的“百年老店”。
第三,资本对各产业的专门知识了解有限,在产品设计与业务决策上,资本并不能很好地找到答案。例如,很多投资人不看好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原因是他们经过对自行车的器材物料、维护成本的计算,发现达不到所希望的回报率。但是,摩拜通过带动无充气轮胎、物联网芯片、智能锁、电源、车体框架与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降低了共享单车的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尽管还难说仅靠这些创新是否能使共享单车有利可图,但这些基于具体产业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才能最有效地创造和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是共享经济的正确方向和希望所在。
第四,资本出于风险或整体投资利益考虑,可能干涉或提前终止企业的发展。不论什么来源的资本,出于对全局投资盈利与风险的考量,大多都不会只投资于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因为资本并不真的重视某一个业务本身的意义、或者为社会带来什么贡献,所以当共享经济的一些项目达不到盈利预期时,即使其非常符合共享理念,投资方也常常会干涉创业者的经营决策和思路,或设法架空和终止该企业的运营。
资本促进企业拓展业务的同时,也影响着行业竞争格局演化,促使市场出现垄断
资本在评估共享经济项目时,除了业务运营本身的经济核算外,或许更关注能否使其投资的企业成为市场上的第几名、能否获得预期的垄断地位。相比一般传统行业,互联网使企业的服务范围跨越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它使得一些行业中的价值链环节缩短、市场能容纳的企业数量减少,一个细分市场上可能只有少量胜利者能够生存。因此,资本的“合理”选择就是在前期刺激企业成为行业巨头,在后期获取高额利润。相比企业的管理者,资本通常更看重规模扩张和复制性成长。如果竞争十分激烈,资本还会促成现有企业以合并与收购等方式降低竞争,促使垄断地位的形成。
资本逻辑可能使企业损害用户或顾客的利益
资本追求高额回报的逻辑是企业损害用户利益的一个重要诱因。企业在发展之初会耐心改进业务,还可能直接补贴用户以抢占市场。但随着竞争格局的明确、垄断势力的生成,资本会促使企业越来越重视计算成本和利润,将前期花代价获取的垄断地位变现。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企业在主观上并不希望损害用户或顾客的利益,但随着它的战略焦点逐步从吸引用户、抢占市场转移到兑现资本利益,难免会忽视对产品或服务的细致改进。忽视业务质量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例如,滴滴的顺风车业务非常符合共享精神,但为了获取更多大数据、增强自身平台价值,在没有设计出稳妥方案的情况下,以所谓异性社交作噱头,千方百计突出所谓“社交元素”,为此不惜放任安全隐患存在,忽视应急反馈流程。其不配合有关部门数据监管与对接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所掌握的独特数据资源贬值,导致企业估值明显下降。
据以上分析可见,共享经济的理念与资本逻辑存在内在矛盾,所以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问题。
让共享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基于上述对共享经济与资本的关系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有助于中国的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尊重共享经济业务的自身特点和需要,避免资本逻辑主导共享经济发展
第一,把一部分不可能大规模扩张的共享经济项目,用非营利性质、企业福利或在线兴趣小组等方式来运行。一部分共享经济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不需要实时计算和匹配、没有太多的增长想象空间,其业务难以规模化复制和扩张,可以根据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共享”。例如曾经出现在多个城市的“共享睡眠舱”,由于物质设备的位置固定、服务边界较为有限,较难收集有价值的数据,还存在顾客身份难以鉴别等安全隐患。这样的共享项目若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容易吸引资本的目光,对此,可以由一家或几家有需求的公司来自行设置共享睡眠舱,把舒适的午休作为一项员工福利。这样虽然不会在市场中催生出新的企业巨头,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经济的本来目的,提高物资的周转利用率、生活便利度与员工幸福感。
第二,让追求稳定利润的共享经济企业能够生存,不必面对快速扩张或被淘汰的两难选择。一些共享项目在保持适度盈利的情形下,能够在所属领域内很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但盈利压力有时让企业不得不绞尽脑汁进行前景未知的创新。例如,对一部分在线共享社区型的企业或平台来说,面对用户流量大但不易转化为收入的问题,寻找高盈利模式比较困难。实际上,通过下功夫挖掘日常运营和管理,同时在产品与服务上不断努力创新,不少企业是可以获得合理利润的。但企业可能具有焦虑感,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发展需要得到创投资本的支持,所以企业存在盈利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担心其它企业在资本的扶持下快速超越甚至淘汰自己。
从消费者利益或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共享经济领域更应该存在一大群高效、专业、敬业的各类企业,而不应是少量巨头公司加上一群不成气候者。对此,应考虑使用国资投入或非营利等方式,让高质量、专业化的共享平台获得一定的合理利润,其中更具创新活力的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但不一定追求高速扩张。
第三,尊重创业者和产业人才,让其它要素也能受益于共享经济,避免其它要素沦为“为资本打工”的附庸。在资本相对稀缺和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决定某一家企业或平台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将是巨额的资本,而不是日复一日辛勤工作的工程师、技术员、工人以及管理者。当一个市场中的竞争胜负主要取决于谁能够得到资本青睐时,业务知识和有经验的专门人才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为此,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聚焦于产业本身,打通技术关节和交易成本瓶颈,尊重业务自身的规律。资本只是助推,共享经济不应该迷信资本的力量,而是应该依靠创业者的思想和产品本身的品质,尽力打造以业务水平、服务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防止资本刺激企业发展为垄断
资本通过大举扩张、烧钱的方式占领共享经济市场,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清理”竞争对手、实现垄断。为了防止市场垄断,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一些主要以大量资本为壁垒进行垄断、并以此为盈利基础,甚至缺乏实质经济贡献的共享经济企业,进行严格的反垄断监管。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专门的反垄断管理,细分市场上的垄断(或寡头垄断)便几乎难以避免,不能仅因为某些平台冠以“共享”名称就认为需要扶持。达成垄断地位后,不论企业本身或背后支持的资本,都希望基于垄断地位的运用来制定经营策略、获取高额利润。此时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严格监管,很难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有的企业在一大类市场上的整体份额不一定特别突出,但可能在局部地域或细分市场上形成垄断。
第二,让市场上存在着以不同模式提供相似品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群,利用它们之间的竞争,构建合理的行业生态。一般来说,资本的介入会影响行业的生态格局,刺激行业中所谓头部企业高速扩张,而使其他类型的原本可以正常经营的企业群体迅速落后。当消费者发现原本具有多种选择的市场上,除了同质的少量企业外再难找到其它类型选择时,行业生态已明显发生了“退化”。以房屋出租市场为例,在北京等城市的部分居住区,长期租房者发现很难联系上提供出租房的房主,专门做小范围区域的中介也逐渐退出,几乎只能通过自如、蛋壳等所谓平台来租房。资本促成了垄断房源、抬高租价的行为,减少了市场参与者的类型。在共同的资本逻辑运作下,指望自如、蛋壳们互相竞争、降低价格,未必能达到目的;监管机构除了约谈限价之外,还应该注意保留不同类型提供者之间的竞争,构建合理的行业生态。
采用多种方法保障一般用户的利益不受损害
对一般用户利益的维护,需要通过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技术方案等多种方法来保障。首先是要对垄断行为进行监管。第二,在各类共享经济中,一般需要由企业提供共享平台,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估值,有强大动力去收集和挖掘用户信息数据。平台收集用户信息的权限边界,以及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怎样运用这些数据,都需要建立更细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第三,对于一些共享平台,其商业模式是依靠收取服务提供者的收入分成来实现的,这种营利方式容易使平台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如果不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监管,任平台生态自行演化,一般用户的利益恐怕会越来越被忽视。
总之,不论是共享经济平台还是互联网技术,都不能沦为资本谋取高额利润的工具,应当使之服务于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全社会。以共享经济中的大数据为例,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识别顾客特征、降低成本、计算风险等,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至今几乎没有颠覆性的大数据运用成功的例子。一部分所谓的营销“推荐”,只是收集消费者打过的字或说过的话,似乎在“偷窥”消费者的生活。同时,各类用户数据的大规模泄露和非法交易新闻屡见不鲜,反而让消费者处于更脆弱的地位,甚至成了可以被贩卖的“商品”。这样的趋势不能指望逐利的资本来改变,而是需要国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方案。
小结
本文分析了资本与共享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了资本对共享经济的发展兼具积极与消极作用,给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希望为研究共享经济的学者以及其他各类读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作者认为,要认识到资本逻辑的局限和负面影响,把资本限制在发挥积极作用的范围之内,不能以资本刺激这种单一模式主导各类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经济的发展应该聚焦于产业本身,打通技术关节和交易成本瓶颈,尊重共享业务自身的规律。共享经济的各参与者需要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经济与法律环境,维护良好的行业生态,使企业把主要精力用于运营和创新,打造以业务水平、服务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共享经济企业,而不是以垄断关键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这样才能促进共享经济健康发展,使全社会都从共享经济中受益。
【本文作者分别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赵鑫洋 / 杨 阳(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