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国家治理研究院> 正文

提高内生动力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关键

2018年9月2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海西州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天峻县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这意味着全州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了脱贫摘帽退出,更标志着海西州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了全域整体脱贫。海西提前三年在全省实现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整体脱贫摘帽,是我们向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群众交上的一份优异答卷。

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海西州委州政府始终秉持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认真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聚焦落实“六个精准”和“1+8+10+3”政策,以立下愚公移山志的决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以攻坚拔寨的勇气,构建了一个扎实牢固的精准扶贫体系,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的精准扶贫方案,建立了一支精干过硬的扶贫专业队伍,搭建了一个比学赶超的精准扶贫擂台,打造了一批强有力的基层党建组织,铸造了一把锋利无比的扶贫督查利剑,出台了一些导向鲜明的扶贫奖惩措施,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大幅提升,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打赢了这场意义深远的整体脱贫攻坚战,谱写了全州脱贫攻坚工作的华丽篇章。

戮力同心打造脱贫攻坚海西新样本

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奠定脱贫攻坚政治保障。海西州委州政府把脱贫攻坚提升到空前的战略高度,全面落实责任制实施细则、各级干部联点以及督查通报、约谈问责、监督执纪、表彰奖励等制度机制,驰而不息严规矩、树导向、压责任,形成了压茬推进、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州、市、县均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及指挥部。各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村级设立扶贫工作室,各行业部门和定点扶贫单位也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机制。州扶贫领导小组发“倡议书”、各地区立“军令状”、各乡镇街道签“承诺书”、贫困村“两委”班子表“决心书”,形成了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新局面,压紧靠实了领导责任、主体责任和具体责任。州委州政府先后召开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脱贫攻坚推进会及观摩会等30余次,专题安排部署,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严格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联点制度,50名州级领导联点市县包“战区”督战,强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带头深入问题多、困难大的地区现场解决问题,指导推进工作,为全州广大干部作出了表率。各地区各部门以脱贫攻坚为己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集中精力谋扶贫、抓脱贫,以硬的作风、实的举措推动政策落地,脱贫攻坚组织力、执行力全面提升。

资金投入规模空前,提供强力金融支撑。海西州坚持政府主导,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保障能力,确保扶贫政策与资金投入相匹配。2016年以来,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5.48亿元,落实中央及省级专项财政资金5.36亿元,州级专项财政资金1.55亿元,市县级专项财政资金1.93亿元。村级发展资金和人均投入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州所有行政村村级产业发展资金实现全覆盖。在用好用足中央、省级金融扶贫政策的基础上,落实金融扶贫贷款资金74.65亿元,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全面用于补齐村、户发展短板,提档升级全州农牧区生产生活设施、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实现全州金融扶贫资金项目全覆盖。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6.14亿元,实现了资金整合、政策叠加。开创州内“西部帮扶东部模式”,投入帮扶资金2000万元,助力州内东部地区脱贫摘帽;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对达日、玛多、河南三县开展扶贫帮扶,投入1000万在玛多建设国内首个光伏扶贫电站,全部收益由当地政府用于脱贫攻坚。

多措并举惠民利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海西州以“政策真正惠及于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到户产业、互助资金、扶贫产业园、乡村旅游等扶贫项目带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牧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现代服务等扶贫主导产业,率先在全省实施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着力构建“户有增收项目、村有集体经济、县有扶贫产业园”的扶贫产业格局,脱贫户受益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不足2970元增加到目前的1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困难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15年免费教育政策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农牧区低保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严格落实各级党员干部帮扶脱贫户机制,采取“1+N”联点方式,启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工作,实现所有脱贫户联点帮扶干部全覆盖。向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空壳村、薄弱村先后选派驻村干部662名,实现全州贫困村和村集体经济空壳、薄弱村“双覆盖”。同时,率先在全省先后创新推行“脱贫保、防贫保”,为全州所有贫困人口、边缘人口购买精准扶贫商业保险,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有效防范了困难群众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等原因致贫、返贫的风险。全面构建了全州脱贫攻坚大扶贫、大合作、大投入、大发展新格局。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海西州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内因外因双驱动,激励约束齐发力,创新内生动力扶贫工作模式,破解深层难题,赋予脱贫更多的内涵实质,使困难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筛选8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家庭代表,组建海西州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事迹宣讲报告团,在5个市县30个乡镇开展了为期20天的巡回宣讲25场,受众近万人,用身边事感化身边人,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学有目标,干有榜样,心怀感恩理念,自立自强。积极采取培训会、评议会、现场会等方式,向群众传递先进思想,宣传扶贫政策,讲授科学技术,让群众掌握技巧,干有效果。在全社会开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知恩、感恩、报恩的浓厚氛围,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把对共产党、总书记、政府的感恩情怀转化为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实际行动。通过开展评比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脱贫光荣户、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等,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引领,调动了脱贫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在全州形成了干群齐力战脱贫、同心携手奔小康的生动局面。采取技能培训、创建平台、岗位设置等措施,进一步增强群众内生动力。2016年以来,投入471.7万元对2391名贫困劳动力实施了汽车驾驶、酒店管理、民族刺绣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率达到70%以上;设置草原生态管护、护林、保洁等岗位6091个,月工资在1250元—3000元之间,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同时,大力支持贫困大学生回乡开展“青春创业扶贫行动”,注入风险防控资金988.6万元,贴息资金160万元,贷款3156万元,扶持103名大学生创业就业,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

跨越赶超率先垂范,脱贫攻坚成果丰硕。2016年,海西州都兰县率先在全省脱贫摘帽,省政府研究同意茫崖、冷湖、大柴旦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2017年,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天峻四个贫困县通过了第三方评估,全州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村实现全部退出,8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海西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全州整体脱贫。2016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各类新闻媒体报道达931次。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办组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九家中央媒体组成采访团,赴海西州对州县两级3名负责同志、乡村两级8名扶贫干部、8名脱贫典型户和2家扶贫企业(合作社),围绕“激发内生动力”主题开展了专题采访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全州扶贫工作影响力。全州脱贫攻坚信息宣传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省脱贫攻坚目标责任考核中,海西州连续两年被综合评价为“好”的市州。在全省绩效评价考核工作中,海西州连续两年在全省排名第一,获奖励资金2500万元。在2017年全省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海西州荣获唯一“突出贡献奖”,获奖励资金3000万元。海西州德令哈市荣获全省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18名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员分别获得全省扶贫系统优秀工作者、优秀第一书记、优秀驻村扶贫干部等殊荣。全州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省前列。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扶贫开发局及省直相关部门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脱贫攻坚进一步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提升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贫困治理水平,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在攻坚实战中既锻炼了干部,又培养了人才,也积累了宝贵财富。扶贫政策、脱贫成果着实惠及了广大农牧民群众,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柴达木瀚海充分显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内心深处感恩党,感恩新时代、新生活,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已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四个坚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利刃”

两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树牢“四个意识”,全力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节拍,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工程、书记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始终刻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严格实行四级书记抓扶贫的责任制,全面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和工作领导,从根本上保证全州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只有坚持以解决制约瓶颈为目的,持之以恒顽强拼搏,才能助推脱贫攻坚的稳步推进。两年来,全州各级干部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脱贫攻坚中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勇于面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大考验和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克服了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全州各级干部群众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基层党组织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只有坚持凝聚全社会力量,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两年来,全州上下始终坚持特惠政策和普惠政策相配套,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齐发力、政府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相衔接,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举,从而形成了党政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扶贫格局,齐心协力打赢了一场改天换地的脱贫攻坚战。只有坚持以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统筹兼顾发展,才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两年来,全州上下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既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又重视解决边缘户困难群众致富问题;既着力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又重视解决非贫困村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既使户、村、县摆脱了贫困,又使全州摆脱了区域性贫困,正在朝着改善民生、共同致富、同步小康目标迈进。

海西州提前三年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意味着党中央国务院的脱贫攻坚政策在海西深得民心,在藏区深受拥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老百姓发自肺腑地感恩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感恩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已成为海西全社会唱响的时代主旋律;意味着我们郑重兑现和胜利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8月22日莅临青海视察海西时,海西州委州政府专门汇报并庄严承诺的三件大事:率先在全省脱贫清零、完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生态环保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意味着我们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藏区工作的决策部署,成功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落后、贫困人口分散、因残致贫占比高等不利因素,大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了海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是对达赖分裂集团一些反动论断的又一次有力抨击和严厉驳斥;意味着我州脱贫户迎来了同各族群众一同奔小康的光明前景,同时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已由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为主要任务转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致富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以再创新的辉煌。

心无旁鸯久久为功,狠下脱贫攻坚“绣花功”

脱贫攻坚越往后越难,要“啃”的硬骨头也越多。虽然我州完成了整体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但是全州脱贫攻坚工作中短板症结依然存在,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底气下好扶贫工作的“绣花功”,心无旁鸯,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坚决打好打赢巩固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小康的持久战。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来自于浙江省对口援建中的鼎力支持,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发展基础和政策保障。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决策部署,以发展产业为根本,以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以提升市县一级狠抓落实能力为关键,以组织群众积极参与为保障,持续举全州之力,采取十项举措,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实现“五个转变”,即从解决农村贫困为主向城乡兼顾减贫转变,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从注重外部帮扶向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并重转变,从开发式扶贫为主向开发式与保障性扶贫并重转变,坚决打好打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久战,使全州各族群众同全国全省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加速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进程,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持续深入推进“三基”建设,注重培养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积极吸纳和培养优秀党员,建设一支永不走的驻村工作队。探索研究“大党建”模式,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树立区域统筹、条块联动的理念,逐步构建开放式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保障能力。加大对乡村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其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持续加强产业扶持。始终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持续加大产业化扶持力度,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重点扶持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扶贫产业园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牧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构建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完善经营主体与困难群众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培养,创新探索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加快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争取到2020年,撬动银行金融各类扶贫贷款6.7亿元,投入抵押资金1.34亿元,贴息2500万元。

持续加强转移就业。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县、乡、村三级发展扶贫车间,吸纳困难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开发多种形式的公益性岗位,积极动员、吸纳困难劳动力参与保洁、安保、养老护理等增加劳务收入。强化创业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牧民专项技能培训力度。实现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5000人次以上,转移就业困难家庭劳动力700人次以上,培训劳务带头人和劳务经纪人250人次以上。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安置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1763户6158人,配套建设住房、后续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

持续加强教育扶贫。继续落实15年免费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以上。健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资助体系。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力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双语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依托浙江省优质教育资源和资金加大异地办学力度,扩大省内外异地中职办班规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持续加强健康扶贫。持续抓好落实“脱贫保”、“防贫保”商业保险,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保障网。持续推进健康扶贫“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一免六减、十覆盖”和“双签约”服务模式,让群众能够就近看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配备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设备和药品,选优配强乡村两级卫生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慢性病预防治疗体系,全面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全面构建“大医疗保障”格局,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

持续加强基础建设。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契机,全面提档升级农牧区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夯实基础。加快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村级道路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牧区饮水安全保障程度和自来水普及率,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质合格率达到100%。全面解决低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继续加大全州农牧区通信网络建设力度,实现全州所有行政村通讯信号、光纤网络全覆盖。加大棚户区住房改造力度,不断改善住房条件,力争各地农牧区安全住房达到100%。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因地制宜确定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全面改善村庄面貌及群众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实现全州农牧区卫生厕所全覆盖。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牧区低保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实施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健全完善困难残疾人口生活和护理补贴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力争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新建15个敬老院、11个乡镇幸福院、96个农村幸福院、23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持续加强专项治理。坚持实事求是,杜绝一切形式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精准靶向开展专项治理,集中力量解决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扶贫领域多发高发的微腐败等突出问题,推动扶贫领域作风明显改善。加大对扶持政策落实和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力度,广泛设置举报平台监督窗口,充分发挥举报电话、举报信箱作用,切实将群众反映和诉求的问题迅速整改,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开展扶志教育活动,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持续深入推进“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增强感恩理念。广泛开展脱贫示范户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和表彰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继续强化对有劳动能力、有培训意愿群众的短期技能培训,加大转移就业,全面提高群众自主发展能力。

持续营造舆论氛围。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开发的重要论述,宣传党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宣传全州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锻造“海西经验”,为全州脱贫攻坚形成整体合力积累经验、放大效应。组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推出一批脱贫攻坚重点新闻报道。积极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推出一批反映扶贫脱贫感人事迹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大扶贫题材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营造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决胜全面小康的良好舆论氛围。

【本文作者为中共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海西州人民政府州长】

责编:赵博艺 / 杨 阳(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高质量   关键   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