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也更加坚定了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信心。
近来,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既有来自市场融资、产业转型等方面的,也有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多重因素叠加带来的。
尽管上述困难是暂时的,属于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未来也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但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阵痛帮助民营企业化解困难,变挑战为机遇并不断把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仍是各地各部门需要积极面对的课题。
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些地方靠前服务、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受到了广大民企的欢迎。
北京市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基金或整合各类基金,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拓宽民企的直接融资渠道。比如,海淀区设立“海国东兴基金”,重点支持当地科技创新型民企的发展;西城区设立新动力优质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投向专注实体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上市公司;朝阳区整合各方基金资源,重点投资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民企。
吉林省日前印发了《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使一大批具备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特别是公司制企业,整体推进小微企业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实力增强,此举将最直接地解决个体户履约信用度低、融资贷款难等瓶颈问题。
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民营企业的融资瓶颈得到了明显疏解。来自广东的金融统计显示,9月末,该省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978亿元,同比增长34.6%;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
当然,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远非融资这一项,诸如项目投资审批“繁、拖、堵”现象、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等问题,亟需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入手,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在过去1年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的改革数量创纪录,全球排名从上期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特别是在跨境贸易、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等七大类别改革中取得了突出进展。
成绩有目共睹,但也要看到,我们的营商环境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务之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要求,继续在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等方面强化政策落实,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筑好“跑道”。(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