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长赋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已整整一年。在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问候和良好祝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众的关心厚爱,再次释放了我们党始终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强烈信号。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中央部署要求,切实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性,履职尽责抓落实,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深刻阐述,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落实,制定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召开了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又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开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征程,意义重大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重“三农”、抓“三农”的领导实践与理论思考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系统全面。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指明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概括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个之路”,指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践路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明确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工作布局和任务;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制度保障,以及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这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原则。可以说,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乡村发展和城乡演变规律,抓住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回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实践的重大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使我们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实行家庭承包,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对农民直接补贴,建立农村社保制度,这些制度创新和实践创造,深刻改变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实践,带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方略,是我们党的“三农”工作成功实践的继承和发展。乡村振兴一定会像当年搞土改、大包干一样,激发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境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乡村表现得最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最明显的短板在“三农”,资源配置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缺失,与城市相比还是两个天地。一些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有些同志片面地认为,只要城镇化搞好了,农民都进城了,“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了。但实际上,我国还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农村还会有4亿多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一边是越来越发达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缩小城乡差距是带有标志性的硬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经过4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长足进步,农业的科技水平、机械化水平、农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多,达到1.2万亿斤水平,肉蛋鱼、果菜茶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保证了国家大规模城镇化、快速工业化对农产品和劳动力的需要。同时,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城乡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又使农村对城市而言的价值日益凸显,使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成为可能。这些年,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增加投入的能力和条件已经具备。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当前的发展阶段,符合国情农情,恰逢其时,只要久久为功抓下去,一定能够谱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在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并明确提出“四个优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核心是重塑工农城乡关系,扭转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思维定势,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藩篱,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真正建立起向农村倾斜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机制。乡村发展需要产业带动,只有产业兴旺了,乡村才能聚拢人气、带动就业。国际上,不少知名跨国公司总部都设在小镇上。而我国产业都在向大中城市聚集,许多县城缺乏产业支撑,大多数乡村只有种养环节,加工、流通等都到了城市。今后,应考虑把促进县城或中心城镇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农村营商环境,引导适合农村的产业向乡村布局,把就业、效益、收入更多留在农村。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挖掘乡村的多重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机制。缺少人才的乡村,无法真正实现振兴。这些年,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农村人才持续外流,老一辈农民逐渐退出,“谁来种地、谁来兴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立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队伍,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重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实用人才,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另一方面,吸引外来人才,破除城市人才下乡的制度障碍,建立城市专业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搭建乡村建设志愿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投身乡村振兴。
建立农村土地管理使用新机制。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乡村振兴需要把土地资源用好用活。目前,乡村建设发展普遍存在“守着土地没地用”的无奈,建设用地指标分到县里的少,基本到不了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破解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按照“三权分置”思路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盘活闲置农房。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优化村庄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建设用地,解决农村产业用地需求。同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防止农村土地乱占乱用,防止农地非农化。
构建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农业农村建设历史欠账多,农村面广量大,补上这些短板,需要大量投入。据粗略测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厕所、垃圾和污水“三大革命”,需要建设资金超过3万亿元。现有资金筹集渠道、投入力度,远远满足不了。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财政应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的支出,落实县域内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用于乡村的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等社会资金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调整土地收益支出结构。目前,全国土地出让收益支出中用于农业农村的不到30%。要制定出台土地出让收益更多用于农业农村的意见,大幅提高投入到乡村振兴的比例。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机制。城乡差距大,最直观、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城乡人居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差大。全国还有约1/3的行政村村内道路没有硬化,1亿多农民游离于基本养老保险之外,农民因病致贫、农村“脏乱差”现象仍大量存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制度接轨的基础上提高农村标准,让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
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7亿人,每年有1600万人成为城镇居民。大量农民工及其子女常年在城市务工生活,却不能平等享受城里的公共服务,老一代还能回乡,新生代农民工想回也回不去。比如,农民工回农村养老,转移社保时只能拿走自己缴纳的小部分,剩余的大部分留在了务工地,一定程度上成了“把青春献给城市,把负担留给农村”。为此,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平等就业制度,让进城农民平等享受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公共服务,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真正市民化。
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现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工作布局陆续展开。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五个振兴”,采取了许多有效举措。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地方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没有把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有的地方乡村振兴还停留在口号上,缺少真抓实干的精神和务实管用的措施;有的地方没有做到规划先行,脱离实际,盲目大拆大建,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不够。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担当作为强统筹,履职尽责抓落实,和各地区各部门一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全面贯彻落实“三总一保障”要求,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思路方向和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三总一保障”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总体要求、制度保障,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是我们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三总一保障”要求,以扎实有效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进一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一条根本经验。乡村振兴必须发挥好这个优势,用好这个法宝。要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把“四个优先”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硬约束。建立乡村振兴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督查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落实到制度上、工作中。
坚持规划先行,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发展基础不尽相同,不能搞一刀切、齐步走。要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搞建设。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注重地域特色,保护乡村风貌,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决不能把乡村搞成缩小版的城市。
聚焦重点求突破,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迫切需要,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当头炮”。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部署安排,认真总结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任务,确保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大力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最终让农民与城里人拥有一样的生活环境、享受一样的公共服务。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改革作为重要法宝,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完善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加强“一懂两爱”的干部队伍建设,以优良作风推动乡村振兴。当前,一些地方基层工作队伍青黄不接,不少干部能力素质跟不上,与乡村振兴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要研究制定加强“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大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训,尽快提升“三农”工作干部的能力水平。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教育引导广大“三农”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扑下身子踏实干,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