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是伴随文化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弊病,在当前的社会中有种种表现。例如,急功近利的资本将影视业视为淘金地、名利场,在一些人的粗制滥造之下,堆积出“一日游”式的“泡沫”;一些人一面获取天价片酬,一面又以抠图、替身、数字代台词等方式替换真实表演,或者一面享受国家社会的培养支持走红,一面却忘乎所以,膨胀出格,跌入违背道德与法律的泥潭;有些人把金钱、权力和艺术掺和在一起,使文化领域吹进不正之风;某些自媒体浮夸自大,评论耸人听闻,传播极端情绪。可以看出,华而不实是文化浮躁的共同特征。这些在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泡沫,虽不是文化工作的主要方面,但却有不小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方向。
浮躁的最大危害就是导致文化创造力降低,文化生命力减弱
浮躁的表现往往是表面大于实际,华而不实,实质是给文化注水,使其中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生命力被弱化甚至消解,从而走向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浮躁主导下的文化发展往往表现得盲目乐观、华丽张扬、浮光掠影,这往往会大大降低文化的创造力、创新性,尤其会使文艺创作趋向于简单化、娱乐化,导致精神价值弱化,艺术境界肤浅。当浮躁的泡沫退去,我们往往看不到真正的收获,更加难以看到震撼人心、走向世界的力作。归根结底,文化浮躁损害的是国家软实力。
文化浮躁容易对社会诚信和个人价值取向造成误导。个别明星的天价片酬、天价书画靠资本无序炒作抬高,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艺术训练和真实严谨的价值检验,而是制造出一种天价就是名家大师的错觉。无论是文艺创造还是文化研究,最需要的就是真才实学、刻苦钻研、甘于寂寞、德艺双馨等优秀品质作风,能够抵御华而不实的冲击。如今,在文化的浪潮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拥有纯粹的人生理想?
文化浮躁也是容易滋生腐败或不正之风的温床。有的腐败官员在贪欲之外还要追求“雅好”的名声,用影响力抬高自己画作的价格,不良资本则借艺术市场之手向权力行贿,从而出现了一些利用文化艺术类奖项进行利益交换的乱象。
文化浮躁反映的是文艺观问题。文艺的本质,从事文艺的目的、理想究竟应该是什么?这个终极话题现在有些人并不明确,思考不深入。一些人认为,文化事业是有利可图的,可以将其作为实现更好生活享受的途径。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高尚的艺术理想和文化追求,参与文化艺术也不可能有大作为。
“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是最值得文化工作者警醒的告诫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民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人民在文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具体,使追求崇高艺术理想成为必然。
文艺观常常和生活观、人生观紧密相连。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何等人品会有何等文笔,艺术家的人生追求、个人修养与其文艺理想时常成为一体。许多杰出的专业人士都是精神富有而简朴自律的。纯粹的敬业精神,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难得的。
如果文化作品开始远离社会的正义良知,把文化创作视为精致戏耍与个人贬损,透露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炫耀,表现出对阶层固化的维护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冷笑,这样的作品只会加剧社会阶层认同的分裂。四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波澜壮阔之时,文学、电影、戏剧连续不断地出现人们奔走相告的力作。那时的文艺创作者对文艺的目的、理想的正确认识与拨乱反正一道回归,家国情怀、世界眼光与其对艺术新境的追求自觉统一,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例如《人到中年》《沉重的翅膀》等力作,艺术眼光洞若观火,又充满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的话题。今天,要有力改变文化浮躁,使文化创作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就仍然要坚持正确的文艺观,让优秀的文化作品成为团结社会、凝聚人心的光明火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是最值得我们警醒的告诫。
文化浮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有现象。当全社会都开始重视文化,文化创造力竞相迸发,就既会出现各种真心实意的热情投入,也会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忽视文化发展规律的急功近利、一味做面子工程的不良政绩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是创作空洞、形式主义、粗制滥造、评奖乱象、文化资源浪费等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有些创作者为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往往重视写什么而忽视怎么写。文化市场不成熟、审美培育不完善,又会从受众方面加剧文化的浮躁。
在国际文化交流开放的环境下,各种流行、时尚文化变幻迅速。一些负面文化思潮的流行,造成了大众审美趣味的偏移。例如人们对“小鲜肉”的戏称,显然是对其徒有颜值而阳刚之美不足又演技平平的批评。片面注重颜值而轻视个性化的审美趣味,会使青年观众忽视审美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损社会生活主体价值。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克服浮躁心态,把艺术品位和审美培养统一起来
克服文化浮躁,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首先,文化工作者要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提高文化作品质量的追求。尊重文化规律,倡导深厚积累,鼓励突破创新,支持有深度、有情怀的优秀作品,拒绝急功近利。
其次,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自律精神尤为重要。这种自律首先是自觉追求崇高的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坚守远大艺术理想,提高文化和人格修养。此外,还有对理想与利益的正确选择。对于创作者而言,最高的目标就是杰出的精神文化创造,而不是在追逐狭隘利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英国著名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转引过马克思关于文学的一段精辟评论:“一个作家并不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作品本身就是目的;作品对他和其他人来说太缺少‘手段’的意味了,如果必要的话,他可以为了作品的存在而牺牲他自己的存在。”①马克思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文学观,体现了艺比天大的追求,在今天的环境下,这种精神仍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再次,文化工作者应特别注重实际,沉下心来体验生活,充实文化修养。电影《我不是药神》之所以产生广泛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得益于编导对真实生活事件的改编,真实生活几乎完整地提供了一个普通人为救自己与救大家不得已铤而走险的勇敢故事。影片创作基本顺应了真实故事的中心内容:对生命的渴望与齐心协力的相互帮助。而影片与真实故事相比的不足,又恰恰在于其改编没有创造出更高于真实生活的表达。影片内外都说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无穷无尽的,坚持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精华,才有可能创造出生动独特的优秀作品。
最后,我们要在创作层面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积累与创造、雅与俗等关系。创作者、生产者、媒体宣传,都不宜把作品数量增长、票房增长作为宣传重点,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创作水平上,放在对生活、历史、艺术的深入探索,以及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上。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克服浮躁心态。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注重生活积累和思想文化艺术积累,把艺术品位和审美培养统一起来,用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感动人民、团结人民。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注释】
①[英]特里·伊格尔顿著,王杰、付德根、麦永雄译:《美学意识形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第186页。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