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坚守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事关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遵循,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普洱市作为祖国西南的“生态屏障”,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普洱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实际、锐意创新,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繁荣绿色文化、构建绿色家园,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立市,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绿色,是普洱的生命底色、内在神韵和魅力所在,也是普洱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普洱在4.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建成了16个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20.1%。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9.42%,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在100%,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占比达97.3%,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标准的12倍多。在这片北回归线穿过的物种资源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绿洲上,保存了我国1/3的物种,市内有高等植物5600种、动物149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58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约有6个象群137头亚洲象常年定居在普洱,占全国亚洲象种群总数的45.6%,黑冠长臂猿数量占全国2/3以上,真正成为了“彩云之南”多样性、丰富性的缩影。

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使普洱成为地球上最适宜人类诗意栖居的文明和谐美丽家园,普洱也因此被誉为“天赐普洱”。从空中俯瞰,除江河湖泊外,整个普洱几乎全为绿色覆盖,浩如烟海的森林、葱郁飘香的茶园、湛蓝如洗的天空、沁人心脾的空气、涟漪轻漾的碧水、百鸟争鸣的天籁,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历届普洱市委、市政府也十分珍惜大自然这一难得的馈赠,始终坚信只有立足生态这个最大的优势,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才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明确“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生态保护是第一政绩不动摇,加快建设绿色普洱,让“美丽颜值”变成“经济产值”,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靠山”。普洱各族人民满怀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敬重,在这片富有灵性的土地上演绎出天地人合一的绿色传奇。在发展过程中,普洱坚持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的GDP,宁愿增加一些建设成本、保护成本,放慢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持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发展绿色产业,耕好绿色经济试验田

在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引领下,普洱立足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山区这个最大市情,坚持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相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机结合,全力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三张牌”,加快建设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基地”,着力推动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努力建设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绿色发展格局。

2010年普洱提出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构想,2013年6月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2017年全市绿色GDP达到588.3亿元,占GDP比重达94%,2018年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绿色经济成为富民强市的有力支撑,生态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特别是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思路,普洱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认真落实抓品牌、抓标准、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六抓”举措,特色生物产业基地迅速发展壮大。全市生态茶园面积165万亩,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前列。咖啡种植面积79万亩,咖啡面积、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普洱也获得了“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的美誉。全市“三品一标”认证面积累计334万亩,获得有机认证企业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建成5个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高山生物、龙生、滇草六味等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雅咪红、祖祥等茶叶出口欧盟,普洱茶、咖啡、墨江紫米等一批有市场、叫得响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普洱立足98.3%山区的实际,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向山要产业、要生态、要效益,推动林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核桃、坚果等经济林果蓬勃发展,有机铁皮石斛、白芨等林下种植不断扩大,林下经济发展到511.6万亩,林下经济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成立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全市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4.6%。

普洱成为全国现代林业开发区,思茅区获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云景林纸“浆”变“纸”产能不断扩大,“仁为峰”成为全国首家通过森林食品认证的核桃乳。充分挖掘水能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全省清洁能源基地。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924.09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截至2017年,全市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41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850万吨。充分发挥“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普洱瞄准“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成功创建普洱国家公园、勐梭龙潭、北回归线标志园等4A级景区及一批景区、景点。大型民族歌舞《天赐普洱》《佤部落》走进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大中城市巡回商演。华侨城集团、安缦等知名企业竞相落地普洱建设康养项目。“十二五”以来,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普洱已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倡导绿色生活,构建文明和谐新家园

普洱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算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账”,深入实施“气水土十条”措施,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森林普洱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绿化造林、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26个民族与14个世居民族在普洱繁衍生息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普洱通过明确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划分,划定生态红线。“十二五”以来,普洱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7万亩,完成15万人生态移民,治理水土流失1366.4平方千米,思茅大平掌铜矿被确定为国家绿色矿山试点。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建成1个国家生态示范区、32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908个市级生态村。通过人大立法禁止开采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有效保护了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这个人类共同的自然人文遗产,实现了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永续发展。

普洱通过举办“绿色发展论坛”,汇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大计,让绿色思想、绿色文化浸润全社会。着力打造“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普洱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2016年创建生态文明标杆城市和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景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中国首个县城环保样本”。思茅区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普洱作为健康养生的理想之地正成为人们的首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推行绿色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等“十进”活动,创建省级绿色学校53所、绿色社区11个、环境教育基地2个,全市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78%,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达80%,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市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市民素质显著提高,城市形象更加美好,老挝、越南、缅甸3国的相邻省区纷纷到普洱取“文明经”。

创新体制机制,推行绿色政绩新体系

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来,始终坚持以绿色化的制度管人、管事,探索出台了一系列原创性、首创性的体制机制,使绿色发展机制成为普洱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总开关”。第一,普洱建立了正向激励机制。委托国家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编制了由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工作开展与评价4项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和绿色经济考评办法。从2016年起,普洱对全市十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开展绿色经济考评,通过考评,动真格、硬碰硬,增强考核指标的威慑力,将绿色经济考评作为干部提拔任免、职务调整和奖惩晋级的重要依据,为干部戴上绿色发展的“紧箍咒”,引导各县(区)、各部门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绩观。绿色正成为干部政绩的主色调、主旋律,使干部的绿色政绩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第二,普洱建立了“关键少数”管控机制。在云南省审计厅的大力支持下,普洱市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5年以来,普洱市分别对景东县、澜沧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审计整改要求,有力提升了地方领导干部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意识。第三,普洱建立了法治保障机制。普洱市在全市检察系统增设环境资源检察机构,对重大破坏环境资源类案件实行专业鉴定和专家辅助咨询,构筑起刑事、民事、行政“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绿色检察体系。普洱市提起全省首例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协同行政机关督促滥伐盗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10件13人,恢复植被、土地234.5亩,批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184人、起诉1088人,查办危害绿色发展职务犯罪54件,为普洱绿色生态环境筑牢司法屏障。第四,普洱建立了行业自律机制。为推进全市各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市级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标准化法》和《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编制发布绿色评价规范及技术规范31项,涉及农业、交通、能源、建筑、服务业等。制定农药、化肥零增长实施计划,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力推广农业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和工业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全面推进绿色生产。

努力先行先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未来,普洱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云南省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发展定位,继续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作为先行先试的总平台,以“两型三化”为方向,聚焦“五链统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精特色生物产业,做活休闲度假养生产业,做大绿色工业,做快边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发展新格局,推动绿色经济从试验上升到示范推广,为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努力把普洱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

具体而言,普洱将进一步完善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先行先试,全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把“绿水青山”量化为具体的“金山银山”,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让普洱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争当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力争到2020年,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明显,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业、休闲度假养生“四大基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以上,全力推进绿色、通畅、文化、品牌、效率、幸福“六个普洱”建设,奋力开创普洱从“浅绿”走向“深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责编/潘丽莉 胡秀文(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
标签: 理念   生态   文明   绿色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