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更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因此,要求我国政府健全政务公开内容、实现“互联网+政务公开”、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优化政群对话机制,进而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
【关键词】政务公开 公开内容 公开制度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国办发〔2018〕23号)指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系列部署,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不断提升政务公开的质量和实效”。这一文件发布不仅说明了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决心,也说明了政府政务公开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推进政务公开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升行政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决策公开、管理服务公开、执行结果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基本实现了政务公开的常态化,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以及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但从全局来看,我国部分基层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依旧任重道远。
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伴随我国政治制度的日益完善,广大群众愈发重视自身的基本权益, 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关心和管理国家事务,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既能够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力度,也能够促进群众履行当家作主的职责,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效果。
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公开政务信息,向广大群众披露政务工作流程与结果,使政府机构的日常运作暴露在群众的监督之下,势必能够促进政府行政人员强化法治思想,依法行政,不断提升行政水平。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依法行政不再仅仅停留于厉行法治,还要求政府公开政务,确保群众可以充分了解政务决策并表达自身意见。由此可见,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是促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更新政府管理模式。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已然不再适用,群众对于政府管理也产生了全新理解。当前,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不仅能够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也能够促进政府流程再造,引导政府形成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腐败的滋生以权力的滥用为前提。在传统社会中,权力的运转方式充满神秘色彩,这便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运作方式日益透明,大部分政务都向群众公开,腐败因而受到遏制。因此,要从更深层次上杜绝腐败,就需要实现政府政务进一步公开,使得公权力的运转受到更多监督。由此可见,全面推进政府政务公开,有助于转变公权力的运转方式,使得政府机构的职能、责任、行政过程、行政结果等信息全部为群众所知晓,从而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助力反腐倡廉建设。
健全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健全政务公开内容。一方面,优化政府公开目录。尽管我国大部分基层政府都制定了详尽的政务公开目录,但个别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目录依然存在内容分类较少、不全面的问题,未能明确公开事项与程序。因此,我国基层政府应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优化政务公开目录,推进目录内容的动态更新,确保政务公开目录能够有效规范公开内容。另一方面,推进财务公开。首先,我国各级政府需要全面推进行政单位预算、行政费用支出以及补贴支出等内容的公开。具体而言,应当尽可能细化公开项目,对“三公经费”不应只公开每月与每年的支出总额,也需要公开每一项具体支出。其次,我国各级政府应当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大额开支应当逐项核实,对于违规开支应当随同处理意见一并公示。最后,我国各级政府应当推进网上财务公开,对政府网站中现有的财务信息版块进行调整,推进财务公开系统建设,确保群众看得见、看得懂。
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第一,健全负面清单制度。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基于本地发展现状,明确保密内容范围,把可能会侵害国家安全、造成经济损害、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管理,同时定期更新清单内容。在负面清单管理方面,应当尽可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模糊管理。并且应当妥善协调公开与保密间的联系,严格规范保密核查工作流程,完善保密制度。第二,健全监督制度。唯有健全监督制度,才能充分发挥政务公开效果。一方面,强化内部监督。各级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定期监督,组建政务公开监督部门,实现政务公开监督工作的常态化发展;对各部门依法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审核,同时记录审核结果,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实现内部监督与公务员晋升制度的结合,将公务员在政务公开方面的工作成绩作为其职务升降的重要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强化外部监督。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关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鼓励群众全程监督;选聘义务监督人员,建立监督电话、窗口、微信公众号等监督渠道,针对重大政务举办座谈会,认真收集群众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并及时作出反馈、实行整改。
打造“互联网+政务公开”平台,优化政群对话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实现“互联网+政务公开”。首先,需要完善门户网站。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同时也正在逐步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载体之一。各级地方政府应当转变门户网站建设过于分散的现状,加强建设资源的整合力度,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质量。优化门户网站的服务职能,不仅要发布政务信息,还要推进交互平台的建设,借助在线调查问卷实现与群众的沟通,以便获取群众的相关意见,指导政务公开工作持续完善。其次,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政务公开载体。各级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强在宣传栏、报刊、电视、门户网站等现有载体上的政务公开工作,还需要尝试开通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发地方政务APP,同时安排专人负责运作。在尝试利用政务新媒体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当逐步实施政务信息在线服务模式,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此外,还应当促进政务新媒体向社区及农村渗透,使得广大群众都能够体验到政务信息在线服务的便捷性。
优化政群对话机制,保障群众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话语权。首先,健全听证制度,拓展听证范围,明确听证程序,杜绝形式主义。近些年,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政务公开工作中已然广泛利用听证会来深化与群众之间的交流,同时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效果。但整体而言,现行的听证制度还有待健全,因为部分地方政府举办的听证会流于形式。其次,尝试建立多元化的对话机制。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利用热线电话、报刊专栏等渠道初步建立起了政群对话机制,然而这一对话机制展现的效果还十分有限。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多元化的对话机制,确保群众能够便捷地获得更多政务信息。例如,开设服务集市,由各个政府部门轮流值班,现场收集群众的建议与反馈,满足乡村群众了解政务信息的诉求;健全群众投诉受理体系,开设集合政务咨询、投诉、反馈意见等功能的微信公众号,实现政群的“微对话”。
(作者为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黄瑶:《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政务公开》,《人民论坛》,2017年第35期。
②后向东:《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变革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7期。
责编/孙娜 周小梨 (见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