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通是生产与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流通消费存在着流通业市场化水平不高、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偏低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优化相关配置,提高流通效率;吸引外资企业,提升民族企业的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流通创新,推动流通消费市场体系优化升级。
【关键词】流通 消费 自贸区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自贸区建设状况良好,流通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经济模式,而单纯的流通国际化与消费国际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是基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状况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
当前,我国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流通消费还存在一些问题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包括广东、天津、福建、浙江、河南等在内的多个自由贸易区。在自贸区体系日益成熟的背景下,自贸区的高度开放政策促使我国流通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是我国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但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流通消费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尚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消费市场体系。自贸区内外的流通消费市场体系并不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并不十分紧密,使得市场规模缩小,限制了资源的自由流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同时,自贸区的建设还不够成熟,一些企业抢先注册,但尚未开展实质性业务,为那些真正想在自贸区大展拳脚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是流通业市场化水平不高。自从建立自贸区以来,我国市场的自由开放度以及流通市场化程度有所增加,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尽管我国有很多企业实行连锁经营,采取线上线下一体化、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模式,但一些企业的发展速度依然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三是现代流通业发展水平偏低。流通业在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与自贸区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现代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近几年,我国物流总费用每年都在上升,同时占GDP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到2015年,我国物流总费用由6.1万亿元增加到10.8万亿元,增加了约1.8倍,占GDP的比例从17.5%下降到15.7%。我国社会总物流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保持在17%左右,这一比例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2倍,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了约6.5个百分点,这是我国物流运行效率相对偏低造成的。我国物流还存在供需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企业追求自身产业链一体化,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相关行业,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较长的链条,一旦企业管理技术跟不上,就会导致供给或需求的不足。另外,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一些偏远城镇和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仍然较低,也导致我国商贸运输成本的增加。
四是外资企业在扩张后萎缩,冲击本土企业。自贸区成立初始吸引外商投资,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在不断扩张。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时,我国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投资高铁、石油勘探、航空运输销售代理、盐业等多个领域,为各类投资主体营造了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开放政策向纵深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2012年我国境内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有11264家,2014年就增加到12089家。由于政府考核指标的改变、税收政策的改变、外资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2015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和外资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相较于2014年分别下降了19.1、40.1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扩张后又在萎缩。
同时,外资批发零售商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抢占了民族企业的市场份额,对本土民族企业产生冲击。外商在流通环节占有优势,虽然我国企业在商品成本上占优势,商品的流通量大,但是产品结构单一,使得我国流通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是流通消费政策制度不完善。第一,国内与国际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接轨。我国商品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高,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偏低。第二,我国国内产品标准国际化程度低。我国产品在市场准入、卫生标准、质量、检疫检验程序等方面存在一些与国际不接轨的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通消费国际化进程。第三,知识产权法不完善。在流通环节,平行进口问题损害了知识产权方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动机使得进口商在流通环节会选择具有价格优势的第三方商品,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直接损害了知识产权方的利益。第四,一些地方的政策滞后,且行政审批流程繁杂,效率低下,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从多方面入手优化流通消费
流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是生产与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我国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序的流通消费市场化体系可以使各部门紧密联结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给予流通消费以足够的重视,变工业4.0为流通创新,使其带动生产、消费。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保证第一、二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流通消费市场体系优化升级。
优化相关配置,提高流通效率。根据规模报酬递减规律,我们不能盲目地扩大流通规模,要适当压缩流通规模,整合现有流通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升效率。在一些偏远地区,更要克服外在自然条件的困难,不断加强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些经济繁荣的地区,运输设施可能已经饱和,这样的地区不仅仅要整合运输线路,还要对流通企业进行改革创新,完善现有企业制度与物流配送制度,提高企业竞争力。对企业而言,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应该注重提高品质,充分整合内部资源、重视梳理产品流通渠道,建立完整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同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缩短物流运送时间,提高物流运送效率,减少成本。
进一步吸引外资企业,使内外资企业自由竞争。根据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区要积极开展促进投资的活动。首先,支持产业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其次,通过资金的双向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外商在我国的融资能力;最后,深化外资管理体制改革等。放宽地方政府的权限,使其可以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要重视本土民族企业的技术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提升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合理分配外贸与内贸的比例,理性对待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推动流通业制度创新,促进内外资企业自由竞争。
积极推动流通创新,建立流通消费创新发展示范区。流通创新是市场保持活力的关键因素。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应该给予流通创新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本重组步伐,推进重量级大零售商和中小企业的创新与繁荣。从微观层面来看,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功能,促进批发零售市场的创新发展,依据价格理论调整供求关系。流通企业可以灵活利用互联网技术、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来管理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企业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信息资源,进行跨地区交流、跨行业业务往来。
(作者为黄河交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杨波、段赛丽:《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流通消费国际化研究》,《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20期。
②刘东明:《消费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商业时代》,2007年第29期。
③丁俊发:《流通创新驱动的十大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3年第2期。
④杨梦溪、肖硕然:《上海自贸区商贸流通优势探析》,《改革与战略》,2016年第8期。
⑤周凌云、顾为东:《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现状、思路及政策建议》,《全球化》,2014年第1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