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闯难关、涉险滩、啃硬骨头,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因时代而生、据实践而立,具有深邃的内涵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新境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应该归功于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深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的主要特征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或者自我调整,不断地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制度日趋完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其内涵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全党全国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力和权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条件下,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至关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系统性和战略性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单兵突进的“碎片化”改革已难以适应改革需要,必须依靠系统性的思维、全局性的视野和协同作战的智慧,才能为新时代的改革发展革除羁绊、扫清障碍、指明方向。
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是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享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指出改革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改革永无止境。矛盾是永恒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因此,改革不能停顿,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新旧交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这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变革,以适应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强调社会主义自身改革发展的规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认为,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经济基础发生了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既为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提供了必然性与合理性,也为同一社会制度的调整、改革与完善提供了必然性与合理性。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社会基本矛盾,但是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体制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改革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中国的改革需要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指导,在当前国际竞争和融合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已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抓住全球化机遇来释放制度活力和人民创造力的理论遵循。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强调:既要遵循改革的客观规律,又要提升改革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另一方面,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勇于推进实践创新,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改革规律的认识与遵循,他说:“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深化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当然也是改革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坚持改革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标准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是依靠亿万人民、为了亿万人民的宏伟事业,衡量和检验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是看人民是否满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因此,我们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全体人民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思维方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方法论指导。一是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改革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在矛盾体系中,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中,要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同时,他也指出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面对当前我国改革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明确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既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又讲求“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五大关系是在分析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的基础上抓住的五大主要矛盾,并把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这深刻体现了在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的基础上注重抓中心、抓关键的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南,指导我们要妥善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体现了对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是唯物辩证法在改革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二是顶层设计彰显出改革的系统思维方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强调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领域,囊括了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凸显出新时代的改革是系统化的全面改革,体现了改革方法论的系统思维。顶层设计是根据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一系统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有效配置资源、高效实现系统发展目标。改革的系统思维方法是在40年的改革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探索规律而逐步形成和清晰的。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整个系统当中,一些系统性问题和整体性的问题逐步凸显,而且有的日趋严重。任何一个局部问题的爆发和解决,都会关系到社会系统的其它领域,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不再延续过去的改革方法,在时间上过去各领域的改革有先有后,使得改革不同步导致很多领域改革明显滞后;在空间上以往有关改革的规划是分领域制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部门化”状态;强调必须在国家发展的大系统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形成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系统性思维才能切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和应对国际经济社会的深刻调整。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的重大意义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也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观的理论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获得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全人类进步发展事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更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改革的方法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不能半途而废,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符合自身实际的改革之路,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吸收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后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从中获取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不能止步;把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要求,对社会历史发展发挥促进作用。
中国40年的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而改,是目前为止社会主义改革最成功的国家。中国自主开辟的改革模式,提升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声望,在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非西方化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动摇了西方中心主义支撑的发展模式的中心地位,也动摇了基于西方经验的制度文明和价值观念的普世地位,改写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公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的路注入了信心和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是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定社会主义改革性质和方向,闯出一条人类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也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新的转机。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中国具体改革实践相结合,不断注入时代活力并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改革开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包括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正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高举改革大旗,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姜成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